“走”字释义演变:从古时奔跑义到现代多义词
“走”字释义演变:从古时奔跑义到现代多义词
“走”这个字,我们每天都在用,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从上古时期的“奔跑”义,到近代的“行走”义,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走”字的前世今生,看看它是如何在汉语中“走”出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
上古时期的“走”:奔跑如飞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走”字的形状像一个人在快速奔跑。《说文解字》中解释说:“走,趋也。”《释名·释姿容》也提到:“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由此可见,“走”的本义是“疾趋,奔跑”。
例如,在《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有一句话:“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这里的“走”就是指快速奔跑出去。
中古时期的“走”:意义扩展
到了中古时期,“走”字的意义开始扩展。除了“奔跑”之外,它还引申出了“逃跑”和“奔赴”的意思。
例如,《春秋左传·僖公五年》中记载:“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冬,晋灭虢。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其中,“宫之奇以其族行”中的“行”就是“走”的意思,表示“离开”。
近代时期的“走”:从“行”到“走”
到了近代,“走”的意义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表示“步行”的“行”字,逐渐被“走”所取代。这一变化在《西游记》和《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例如,在《西游记》中,我们经常看到“走路”、“走一遭”等用法。而在《红楼梦》中,“走”字的用法则更加丰富,既有“行走”的意思,也有“离开”、“去世”等引申义。
现代汉语中的“走”:丰富多彩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中,“走”字的用法已经非常丰富。它可以表示:
- 基本的行走:如“走路”、“散步”等。
- 离开:如“走开”、“走人”等。
- 去世:如“他走了”(指某人去世)。
- 经过:如“路过”、“走过”等。
- 改变:如“走样”、“走味”等。
- 运行:如“钟表走得准”。
- 泄露:如“走漏风声”。
- 趋向:如“走向成功”。
这种演变过程,反映了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一个词从具体到抽象,从单一到多样,不断适应语言表达的需要。
值得注意的是,在翻译成英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走”翻译为“walk”。例如,“走运”应该翻译为“have good luck”,“走狗”则应译为“lackey”,而“走俏”则对应“sell well”。这说明,虽然“走”字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但在英语中往往需要不同的词来表达这些含义。
通过“走”字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博大精深和灵活性。一个简单的字,竟然能承载如此丰富的意义,这正是汉语的魅力所在。下次当你使用“走”字时,不妨想想它背后的故事,也许会让你对汉语有更深的理解和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