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磷肥,增产又环保
科学施磷肥,增产又环保
磷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然而,过量施用磷肥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引发环境污染。因此,科学施用磷肥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磷肥的作用与作物需求
磷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作物生长发育:磷肥能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幼穗分化和灌浆过程,使籽粒更饱满,并促使作物早熟。同时,它还能提高棉花、瓜果等作物的开花结果率,增加产量。
提升作物抗逆性:磷肥有助于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及抗病虫害能力,通过参与植物代谢过程,如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合成与分解,从而提高作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
改善作物品质:适量施用磷肥可增加甜菜、甘蔗等作物的糖分含量,油菜籽的含油量,以及豆科作物种子的蛋白质含量,同时还能减少落花落果现象,提高结实率。
不同作物对磷肥的需求量和比例不同。例如,西红柿需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黄瓜需钾量大,氮在定植后30天内迅速上升;茄子在生长中期对钾和氮的吸收量接近,生育后期钾的吸收量显著增加。了解作物需肥特点,可以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产量和质量。
磷肥过量施用的环境影响
全球磷肥年消耗量持续增长,从1961年的500万吨增至2020年的2500万吨,预计2050年将增至2700万吨。然而,磷肥的低效利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研究发现,就全球平均水平而言,只有大约12.6%的无机磷肥被植物吸收利用,67.2%的无机磷肥滞留在土壤中,另有约4.4%的无机磷肥从生态系统中流失掉。而且,存留在土壤中的磷肥大部分以非活性无机磷形式存在。过量施肥是导致植物磷肥利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土壤pH和容重也是影响磷肥利用效率和磷肥去向的重要原因。
磷肥的低效利用导致水体磷含量升高,引发水体富营养化,成为很多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为了缓解磷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迫切需要深入认识无机磷肥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去向和主要影响因素。
科学施用磷肥的方法
根据土壤养分检查结果确定磷肥施用量:当土壤有效磷含量低于10mg/kg时,磷肥施加量为作物带走量的2倍;当土壤有效磷含量为10-20mg/kg时,磷肥施加量等于作物带走量;当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0-30mg/kg时,磷肥施加量为作物带走量的0.5倍;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在30mg/kg以上时,则完全不需要施加磷肥。肥田、肥地和往年连续大量施加磷肥的地块可以适当少施;旱地、黄泥田、冷浸田等施用磷肥增产显著,应重施磷肥使用。
将撒施改为集中条施或穴施:磷肥经过水的溶解和解离后,作物的根或者茎叶才可以吸收利用,施用时如将磷肥撒在地表上或者干燥的土壤里会造成浪费和流失。因此,水稻施磷最好用磷肥粘秧苗根,或者深入犁沟。旱地作物施磷可以用穴施、条施,使得磷肥可以集中在种子和根系周围。
磷肥最好与有机肥料混合施用:磷肥容易与土壤中的铁、铝、钙、镁等元素产生化学反应,成为难溶性磷肥,降低磷肥的有效性。因此,将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积,在堆积过程中,有机肥分解出来的有机酸可以促进磷肥的溶解性,从而提高磷肥的有效含量,特别是钙镁磷肥与有机肥混合堆积,可以使得钙镁磷肥中的难溶性的磷可以变成农作物容易吸收的有效磷。
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石粉等磷肥应配合氮、钾肥配合施用:这些磷肥不含氮、钾营养元素,与氮、钾肥配合使用可协调作物对养分的需要,发挥氮、磷、钾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其增产效果优于单独施磷。
科学施用磷肥不仅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还能减少环境污染。通过了解土壤特性、作物需求和合理配施其他肥料,农民朋友们可以在保证高产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掌握科学施磷肥技巧,实现增产又环保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