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地区秩序变化方向与中国的选择——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2024年年会综述
亚太地区秩序变化方向与中国的选择——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2024年年会综述
7月12—15日,由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主办的2024年年会在鲁东大学召开。本次会议以“亚太地区秩序变化方向与中国的选择”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8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走向。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本次大会共邀请了六位专家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从世界格局变迁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和区域一体化的前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唐永胜则聚焦周边安全,强调了推进新型国际关系和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必要性。复旦大学教授吴心伯就美国大选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连续性和不确定性。南开大学教授佟家栋探讨了新质生产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强调了科技革命对生产关系的重塑作用。南京大学教授范从来则从金融安全和货币国际化的角度,阐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新背景和路径选择。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会长李向阳分析了国际经济合作的安全化趋势,提出了中国应对的策略和选择。
在分论坛讨论中,74位报告人围绕亚太地区的新动向、安全结构变化、全球治理、数字经济与国际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学者们重点关注了美国及其盟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动向,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应对策略。此外,会议还特别设立了博士生论坛,为年轻学者提供了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全球治理与亚太安全方面,专家们从多个维度展开讨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陈伟光提出,全球经济治理的关键在于寻找大国间的价值共识和制定包容性制度。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耿协峰则从比较地区主义视角分析了“全球南方”的角色和挑战。在科技与国际关系领域,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远鹏探讨了中美在光伏、人才等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态势。
关于亚太地区经济合作,与会学者重点关注了区域价值链重构、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以及数字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刘洪钟分析了地缘变局下亚太区域分工的新特点,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桑百川则提出了通过公平贸易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的建议。在数字经济领域,山东大学教授李冬新比较了中日韩三国的数字竞争力,指出中国在多个维度表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
与会学者合影。主办方供图。
本届年会以“亚太地区秩序变化方向与中国的选择”为主题,重点关注亚太地区秩序的新变化及其态势、中国如何通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应对,围绕这些关键问题展开了系列前沿性研究,为国际关系领域的后续发展贡献了学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