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哈工大合作,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范式
兰大哈工大合作,打造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范式
2024年9月,一场以“数字化时代中非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为主题的工作年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中非双方的高校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合作与知识共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会上表示,数字技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实现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在这一背景下,兰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强强联手,充分发挥各自在信息技术和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优势,共同探索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创新应用。这一合作不仅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也为中非高等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技术创新: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甘肃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蔡文成指出,数字技术具有超越时空的特性,使得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数字形态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在时间维度上,数字技术解决了信息随时间消逝而产生损耗的问题,通过数字化采集和存储,文化遗产的信息可以被永久保存,降低了因自然侵蚀、人为破坏等因素导致的灭失风险。在空间维度上,数字技术摆脱了地理位置对信息传播范围的局限,让历史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得以更加便捷和高效传播,有助于向世界各国展示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在数字化传播中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永久性保存和持续性利用。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马航在城乡更新和健康适老领域有着深入研究。他带领团队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数字化复原,不仅重现了建筑的历史风貌,还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例如,在某古城墙保护项目中,团队通过高精度激光扫描和3D建模技术,成功复原了城墙的历史形态,为修复工作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持。
兰州大学则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学校依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开发了文化遗产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文化遗产的环境变化、结构安全等关键指标,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潜在风险,为保护工作提供预警。例如,在某石窟寺保护项目中,系统成功预警了一次可能对文物造成损害的环境变化,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损失。
案例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成效
两校合作的典型案例之一是某历史文化名城的数字化保护项目。该项目综合运用了遥感测绘、3D建模、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对古城的建筑、街道、景观进行全面数字化记录和再现。项目不仅为城市规划和文物保护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还开发了虚拟游览系统,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古城的魅力。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案例是某古代壁画的数字化修复工程。哈尔滨工业大学团队运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受损壁画进行数字化修复,尽可能恢复其历史原貌。兰州大学则开发了壁画病害智能识别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和分析壁画的病害类型及程度,为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这一合作成果不仅提升了修复效率,还为壁画的长期保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成果与影响:开创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通过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深度融合,兰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双方不仅完成了多个重要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项目,还建立了可复制、可搜索、安全可靠的历史文化遗产数据库。这些成果不仅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文化传承和公众教育开辟了新途径。
更重要的是,这种跨学科、跨院校的合作模式开创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范式。它不仅展示了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巨大潜力,还为其他高校和研究机构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正如严纯华校长在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工作年会上所强调的,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实现数字文化治理协同高效,降低历史文化遗产管理成本,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
未来展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展望未来,兰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计划进一步深化合作,探索更多前沿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例如,双方正在研究如何利用区块链技术确保文化遗产数据的安全性和不可篡改性,以及如何运用增强现实(AR)技术为公众提供沉浸式文化体验。
此外,两校还计划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更多跨学科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输送新鲜血液。他们还积极寻求与国际机构和海外高校的合作,推动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全球传播。
兰州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合作,不仅是一次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更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合作模式将为更多文化遗产插上数字化的翅膀,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