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发布戒烟新指南,北京上海交出亮眼控烟成绩单
WHO发布戒烟新指南,北京上海交出亮眼控烟成绩单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首份成人戒烟临床指南,提出通过行为支持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全球7.5亿烟民戒烟。这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全球控烟工作迈入新阶段。在中国,控烟政策的实施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改善公共卫生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控烟十年:从法规到文明共识
2014年11月,北京市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并于2015年6月1日起正式施行。十年来,北京市坚持政府与社会共同治理、管理与自律互相结合,构建了包括宣传教育、培训指导、投诉举报、监督执法、戒烟干预和控烟志愿服务在内的全方位控烟工作格局。
十年间,北京市控烟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北京市成人吸烟率从法规实施前的23.4%下降至19.9%,尝试戒烟率提高至41.8%,青少年吸烟率更是降至1.1%。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全体市民守法意识和文明素养的不断提升,对烟草危害认知的不断提高,以及不在室内公共场所吸烟共识的逐步形成。
上海控烟十五年:从“无烟世博”到“无烟上海3.0”
上海是中国较早开展控烟工作的城市之一。自2010年《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生效实施以来,上海控烟工作不断深化,经历了从“无烟世博”到“无烟上海3.0”的发展历程。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为世博会159年历史上首个无烟世博,不仅在园区内全面禁止吸烟,还设置了43个室外吸烟点,清除了所有户外烟草广告。这一创举有力提升了社会各方对中国履行《烟草控制框架公约》和依法控烟的信心。
近年来,上海控烟工作持续升级。2022年10月,上海将电子烟纳入公共场所禁烟范围,成为国家将电子烟纳入监管后首个修订控烟法规的城市。目前,上海市成人吸烟率已降至19.4%,提前达到“健康中国2030”目标。法定禁烟场所违规吸烟发生率从控烟立法前的37.5%下降至12.3%,室内“无烟具”场所、“无烟蒂”场所、“无吸烟室”场所的比例分别达到93.4%、90.3%和99.7%。
控烟政策:改善公共卫生环境的关键
控烟政策的实施,不仅有效降低了吸烟率,还显著改善了公共场所的空气质量,提升了全民健康意识。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通过严格的控烟法规和广泛的宣传教育,许多城市已成功创建无烟环境,进一步促进了文明、健康、和谐的社会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表示:“该指南是我们在全球打击这些危险产品斗争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它赋予各国必要的工具,大力支持个人戒烟,以减轻烟草相关疾病的全球负担。”
展望未来,随着控烟政策的持续深化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健康、文明的无烟环境将离我们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