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素食哲学:从《菜羹赋》到“玉糁羹”
苏东坡的素食哲学:从《菜羹赋》到“玉糁羹”
“人间有味是清欢”,这是苏东坡在《浣溪沙》中的名句,道出了他对简单饮食的热爱。作为一位美食家,苏东坡不仅擅长烹饪,还提倡素食,他的素食哲学在宋代蔚然成风,成为士大夫阶层的高洁情操。
素食文化的兴起
宋代的素食文化达到了历史巅峰。在宋代,已经陆续出现了专门提供素食的餐馆,相应的素食的书籍也不断出版,以素食为主流逐渐在宋代慢慢成为现象级的风靡食品,素食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作为素食文化独树一帜的存在,宋代可谓是素食文化代言年代。
士大夫们的思想转变经历的唐朝灭亡,五代十国争斗,到了宋代,历史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形式都受到了重塑,士大夫数量的增加,和新兴思想的流行,导致宋代的士大夫阶级思想的转变,从而反应到饮食的层面上。
宋代的士大夫和唐代的士大夫相比,宋代的士大夫更注重自己的思想,注重自己内心世界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饮食种类的开发,宋代的多元化也远远比唐代的多元,这群注重养生的士大夫,一股素食生活的饮食风就在士大夫之间流传开来。
苏东坡的素食哲学
苏东坡不仅是一位文学巨匠,还是一个知行合一的烹饪实践者。他会吃能饮(酒量不大),能说会写,同时他也能动手制作——亲自烹饪。苏东坡虽然喜欢吃肉,但对素食也十分推崇,写有《菜羹赋》赞美素食。
在《菜羹赋》中,苏东坡详细描述了素食的烹饪方法:“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醢酱而有自然之味。”他强调素食的自然之美,不添加过多调料,保留食材的本真味道。
“玉糁羹”的诞生
苏东坡本人最得意的,当数晚年在海南儋州时(公元1097—1110)发明的“玉糁羹”。这款羹到底有多美味?请看其诗: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莫将南海金齑鲙,轻比东坡玉糁羹。”
前两句极写此羹色香味形之佳美,后两句以金齑玉鲙作比,进一步强调羹之美味。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不过,这一款被苏东坡命名为“东坡玉糁羹”的佳肴,其实是他的小儿子苏过突发奇想改良出来的。上引诗作,题曰《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描写了羹的色香味形,诗题道出了烹制的主要材料是山芋。
“东坡玉糁羹”的烹制方法,在另一篇文章《菜羹赋》中有较为具体的交代:“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醢酱而有自然之味。”“汤濛濛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醢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糜溃,信净美而甘分。”说白了就是:在原先两款羹的基础上有所增减,加进了糁豆;不加醢酱之类调味品,不加花椒肉桂之类香料;清泉水,焖锅大火,煮至软烂。
当代意义
在当今社会,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苏东坡的素食哲学再次受到人们的追捧。他提倡的“自然之味”与现代人追求的“原汁原味”不谋而合。苏东坡的素食哲学,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苏东坡的素食哲学,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学一学苏东坡,享受一份简单的“清欢”,让生活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