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梅花》爆红,踏雪寻梅成新宠
王安石《梅花》爆红,踏雪寻梅成新宠
近日,王安石的《梅花》诗突然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热议。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梅花的高洁品质,也勾起了人们对踏雪寻梅这一古老文化的兴趣。许多网友表示,想要亲自体验一番古人踏雪寻梅的乐趣,感受那份诗意与浪漫。在这个冬天,踏雪寻梅成了新的时尚潮流,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暗香浮动”。
踏雪寻梅:千年的文化传承
“踏雪寻梅”这一主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常用来象征文人雅士追求高洁情操与理想境界的精神。梅花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高洁、坚韧的象征,而冰雪则常用来比喻恶劣的环境或逆境。“踏雪寻梅”可理解为在困境中寻找希望与美好的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踏雪寻梅”不仅出现在诗词歌赋中,也常见于绘画、雕刻等艺术形式之中。例如,宋代画家马远的《踏雪寻梅图》就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主题。画中,一位文人骑驴行于雪中,身后跟着童子,四周是皑皑白雪和傲立的梅花,营造出一种清幽而高雅的意境。
踏雪寻梅成新宠:从古诗到现代时尚
在这个冬天,踏雪寻梅从古诗中走出,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潮流。据统计,2024-2025冰雪季,我国冰雪休闲旅游人数有望达到5.2亿人次,旅游收入有望超过6300亿元。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人们对冰雪活动的热情。
在哈尔滨举行的2025冰雪旅游发展大会上,《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2025)》预测,体验冰雪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创办于1985年1月5日的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与日本札幌冰雪节、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并称为世界四大冬令盛典。
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园区里,烟花腾空,音乐律动,中外游客齐聚一堂,掌声、歌声、欢呼声交织。来自江西的“00后”游客陈碧云表示:“太幸运了!今天遇上冰雪节。”澳大利亚游客罗宾·拉普索恩则赞叹道:“亲眼看到这些冰雕建筑,太令人振奋了,它们精美绝伦、充满故事,简直就是人类的奇迹!”
数据显示,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半个月以来,全市累计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1.3%。2024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均超三成。
从传统文化到现代创新
“踏雪寻梅”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时尚,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追求,另一方面也得益于现代科技和创意的融入。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室内场馆,长达81米的“数九寒天长卷”结合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为游客呈现踏雪寻梅、敲竹听雪等互动体验。在元宇宙产品《冰龙寻珠·全感VR》中,游客佩戴VR眼镜,便可“打卡”冰雪奇境。全景奇幻舞台秀《王的战车》,演绎千年前女真部落的传奇故事。
“冰雪无限,创新不止。”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传统与现代、经典与时尚在冰天雪地里交相辉映,推动“冷资源”变成“热经济”,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注入“冰动力”。
寻找属于自己的“梅花时刻”
“踏雪寻梅”不仅是一种户外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它鼓励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梅花时刻”,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在平凡中发现美好。正如王安石在诗中所写:“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春风年年都会归来,梅花也会如期绽放,而我们,也可以在每个冬天,踏上寻梅之路,寻找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在这个冬天,让我们一起踏上寻梅之路,感受那份诗意与浪漫,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融合。无论是在冰雕世界中寻找艺术之美,还是在雪地中寻找内心的宁静,踏雪寻梅都将成为我们心中最美好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