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长恨歌》:从玄宗杨妃之恋看爱情永恒
白居易《长恨歌》:从玄宗杨妃之恋看爱情永恒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的独特理解。白居易的《长恨歌》不仅是一首描写帝王爱情的诗篇,更是一首探讨爱情本质的佳作。
创作背景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河南新郑,少年时经历了藩镇战乱,立志苦读。贞元十六年(800年)进士及第,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等职。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杭州、苏州刺史。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其诗歌语言平易通俗,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等。
白居易创作《长恨歌》的直接契机,是在元和元年(806年)他任周至县尉时,与王质夫、陈鸿游仙游寺,谈及玄宗与杨妃之事。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与他年轻时的一段爱情经历有关。白居易曾与一个叫湘灵的女子相爱,但因门第观念而未能成婚,这段感情成为他毕生的“长恨”之事。白居易在《冬至夜怀湘灵》中写道:“感伤身世酒频空,几度怀君泪满襟。惆怅玉颜成间阻,何年会合在长安?”这种缠绵凄恻的相思和孤独苦闷的心境,使白居易在漫漫长夜中“孤灯挑尽未成眠”,仰望着“耿耿星河欲曙天”。
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
《长恨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诗中写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展现了杨贵妃的美貌与玄宗的宠爱。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打破了这份甜蜜。在马嵬坡,为了平息军心,杨贵妃被迫自尽。“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一幕,成为了玄宗心中永远的痛。
在逃亡途中,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愈发强烈。“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无论白天黑夜,玄宗都沉浸在对杨贵妃的思念中。回到长安后,玄宗更是睹物思人,“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这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展现了白居易对爱情忠贞不渝的赞美。
白居易的爱情观
白居易通过《长恨歌》,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独特理解。他认为,真正的爱情是超越生死的。“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玄宗派道士四处寻找杨贵妃的灵魂,展现了爱情的执着与追求。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则体现了爱情的永恒与遗憾。白居易的爱情观,既是对玄宗与杨贵妃爱情的赞美,也是对自己与湘灵爱情的哀思。
对后世的影响
《长恨歌》对后世的爱情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学中忠贞爱情的典范,也影响了后世对爱情的理解。白居易对爱情的描写,超越了简单的男女之情,上升到了人性的高度。他展现了爱情中的执着、思念、痛苦与遗憾,这些情感体验,成为了后世文学中爱情描写的重要元素。
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展现了对爱情的深刻理解。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爱情的忠贞与执着。白居易的爱情观,不仅影响了唐代的文学创作,也成为了后世理解爱情的重要参考。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长恨歌》中,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