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如何克服孤独感,提升社交技能?
大学生如何克服孤独感,提升社交技能?
在大学生活中,孤独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数据显示,近65%的大学生曾经历过孤独感,特别是在COVID-19大流行期间,社交隔离加剧了这种现象。孤独不仅影响社交生活,还对学业表现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专注力下降和学习动力不足。
面对孤独感,大学生应该如何提升社交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呢?
建立社交网络
西南财经大学的程永莲是一个资深“i人”,她怎么也想不到,自定义为“社恐”的她竟然会在线上约网友一起去线下旅游、看演唱会。从线上交流共同爱好,到线下一起去看演唱会,这场出乎程永莲意料的“交友记”,真实地延伸到生活中。她意识到,交朋友并不一定需要深厚的感情基础,共同的兴趣和目标也能建立起社交联系。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郭士毅是一名户外运动爱好者。向往大自然的他加入了一家户外俱乐部,每逢周末,他就背上登山包,和完全陌生的一群人去山里徒步。参加的次数多了,他便成了“出勤率很高”的队员,也有了一些眼熟的朋友。有时,他们在山上走饿了会相约下山一起吃个饭,偶尔也会说好一起报名下一期的活动。他在这里结识的朋友,比他岁数大出一轮的不在少数。
南京师范大学的顾依琳在某社交平台发帖,希望寻找一个一起看演唱会的“搭子”。帖子发出后,她根据性别、年龄、所在城市和日常发布内容等信息,从10来个“应约网友”中选中了自己的“搭子”。她们约好先在线下见一面,以聊天的方式“破冰”后,觉得彼此很合拍。
华中师范大学的杜文婷早已驾轻就熟于“找搭子”的过程。她会和有意者先进行简单交流,初步了解对方情况后,再决定要不要进一步建立联系。热衷于提升个人能力、培养兴趣爱好的她,经常在网络上寻找自己的活动“搭子”。
像顾依琳和杜文婷这样通过社交平台“找搭子”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无论是旅游、拍照、逛博物馆,还是学习、运动、看脱口秀等,他们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扩大自己的交友圈,打破校园里的社交局限。
提升社交技能
在大学生活的初期,许多学生会经历思乡情绪,这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社交生活。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这种情绪,建立一个支持性的社交网络和参与校园活动是至关重要的。根据雪城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Carrie Brown的建议,学生应积极寻求来自家人、朋友和教授的支持,同时努力建立新的社交联系。参与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结识新朋友,还能让他们感受到归属感。
例如,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2024USNews美国大学排名:98)提供了多种活动和社团,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以此来缓解思乡情绪。学生可以通过加入兴趣小组、参加运动队或参与志愿者活动来拓展社交圈。这样的参与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友谊,还能让他们在新环境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
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也是应对思乡情绪的重要策略。定期的视频通话、书信交流或社交媒体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来自家乡的支持和关怀。斯托克顿大学的研究表明,保持与家人的联系能够显著减轻学生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此外,建立规律的作息和自我照顾的习惯对于缓解思乡情绪也至关重要。学生应当制定一个健康的日常生活计划,包括规律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锻炼。研究显示,规律的生活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在心理健康支持方面,许多大学都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比如,湖森林学院的健康与福利中心提供个体和团体治疗,帮助学生应对压力和焦虑。学生在感到思乡情绪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时,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利用这些资源,学生可以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绪,避免思乡情绪演变为更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最后,参与校园的社交活动和利用心理健康资源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环境的重要途径。通过积极参与,学生不仅能够建立新的友谊,还能在面对挑战时获得支持和帮助。正如西雅图大学所强调的,家庭的支持和校园资源的利用是学生成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
灵活运用社交方式
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表示,大学生自身的社交观念正在发生转变,传统的重关系模式逐渐被新型的、消耗少的社交方式所替代。“这种观念转变是大学生对社交本质重新理解和认知的一部分,现代大学生更加追求自主性和自我选择性,这种新型社交方式使他们能够在不被动参与的情况下,建立更加灵活的社会关系。”
“每个人的社交选择不同很正常,尤其在交朋友这件事上不存在强迫性。”郭士毅认为,无需给自己的社交方式设框架,根据本体感受和具体需求,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有获得感的社交方式非常重要。
这正是郭士毅对这个圈子“情有独钟”的原因。这种“社交边界感”在程永莲看来也不可忽视。深谙“零糖社交”之道的她,每当结束一次社交活动后,都需要通过独处来给自己“充充电”。“我在活动中认识的‘搭子’、朋友,都只是围绕一个共同兴趣或目标展开联系的,我们因为特定的情境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投入情感;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关系就像完成了‘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程永莲说。
但“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程永莲只希望在社交中避免情感上的过度消耗。“我想聊关于追星的话题,我就会找追星的‘搭子’,谈心的话也有现实的朋友。只是如果一些‘搭子’跟我过度倾诉她生活中的琐事,我会有些厌烦,因为迎合太多人的情绪,会让我的社交状态很疲惫。”
对此,陈武表示,当代年轻人摆脱传统社交中权威和面子问题的束缚,追求的是一种不欠彼此、不增添负担的平等关系。“以个人兴趣和偏好选择社交对象和方式,社交关系也随之变得更加流动和多样化,实际上这反映着社会交往的进步。”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受访大学生对社交生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积极性。中青校媒调查发现,37.07%的受访大学生对参与社交活动比较积极,有活动基本愿意参与;32.10%希望保持较多独处空间,同时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24.68%非常积极,会主动发起或寻找可参与的社交活动。
程永莲在线上和线下的社交积极性就大相径庭。相比于线下社交,在网络中社交的程永莲如鱼得水,“因为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在线下社交时只会和老熟人交往,一旦到了线上,我就可以通过文字和表情包来掩饰自己的羞涩,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成功案例分享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张岩也自称“浓人”,她喜欢沉浸在亲密的社交关系里。每交到一个新朋友或是进入一个新的圈子,她都像是处在“热恋期”的“小女生”,总是希望和对方待在一起。“我非常看重双方之间互相提供的情绪价值,这会让我对我的朋友产生很强的依赖感。”张岩说。
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像她一样,能够在社交中保持“全糖”。张岩在和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也感到过困惑和内耗:“为什么有些友谊‘转瞬即逝’?”
多元化社交的背后,无论“全糖”还是“零糖”,“i人”或“e人”,每个人的“甜度”需求不同,社交选择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类型。
郭士毅所在的户外俱乐部里,与他相熟的队员已有不少。“但在这里,没人知道我的真名,也没人会问起我的个人情况。”郭士毅表示,不同年龄、职业、领域的队员之间只会聊到爬过哪些山、平时如何锻炼、有什么运动目标等。不互相过问对方的个人信息已经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
“每个人的社交选择不同很正常,尤其在交朋友这件事上不存在强迫性。”郭士毅认为,无需给自己的社交方式设框架,根据本体感受和具体需求,选择让自己感到舒服的、有获得感的社交方式非常重要。
这正是郭士毅对这个圈子“情有独钟”的原因。这种“社交边界感”在程永莲看来也不可忽视。深谙“零糖社交”之道的她,每当结束一次社交活动后,都需要通过独处来给自己“充充电”。“我在活动中认识的‘搭子’、朋友,都只是围绕一个共同兴趣或目标展开联系的,我们因为特定的情境聚在一起,为共同的目标投入情感;活动结束后,我们的关系就像完成了‘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程永莲说。
但“零糖社交”并非“零社交”,程永莲只希望在社交中避免情感上的过度消耗。“我想聊关于追星的话题,我就会找追星的‘搭子’,谈心的话也有现实的朋友。只是如果一些‘搭子’跟我过度倾诉她生活中的琐事,我会有些厌烦,因为迎合太多人的情绪,会让我的社交状态很疲惫。”
对此,陈武表示,当代年轻人摆脱传统社交中权威和面子问题的束缚,追求的是一种不欠彼此、不增添负担的平等关系。“以个人兴趣和偏好选择社交对象和方式,社交关系也随之变得更加流动和多样化,实际上这反映着社会交往的进步。”
根据不同的需求和选择,受访大学生对社交生活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积极性。中青校媒调查发现,37.07%的受访大学生对参与社交活动比较积极,有活动基本愿意参与;32.10%希望保持较多独处空间,同时也有自己的社交圈子;24.68%非常积极,会主动发起或寻找可参与的社交活动。
程永莲在线上和线下的社交积极性就大相径庭。相比于线下社交,在网络中社交的程永莲如鱼得水,“因为我是一个慢热的人,在线下社交时只会和老熟人交往,一旦到了线上,我就可以通过文字和表情包来掩饰自己的羞涩,也能更好地表达自己。”
学校和社会的支持
在应对孤独这一普遍问题时,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正如Amanda Cooper所指出的,真正的社交互动不仅仅是表面的寒暄,而是需要建立在个人连接、自我披露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为了有效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学生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而有效的策略来改善他们的社交能力。
首先,开放式问题的使用是一种极佳的社交技巧。与其问“你今天过得怎么样?”这样封闭式的问题,不如试试“今天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情吗?”这样的开放式问题,能够引导对方分享更多的想法和感受。这不仅能够促使对话深入,还能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此外,倾听技巧同样不可或缺。在交流中,真正的倾听意味着关注对方的言辞和情感,而不仅仅是等待自己的发言机会。通过点头、眼神交流和适时的反馈,学生们可以展示出他们对对话的投入,从而建立更深的连接。
分享个人经历也是增进社交互动的重要方式。Cooper提到,适度的脆弱性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当你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故事时,尤其是那些曾经感到孤独或挣扎的经历,这种真实感往往能引发共鸣。人们在听到类似的故事时,往往会感到彼此的亲近,进而愿意分享他们自己的经历。
在教育环境中,培养这些人际交往能力同样至关重要。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社交活动以及团队合作项目来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积极的同伴关系不仅能提升学业表现,还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感。例如,一些学校可以开展“友谊日”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与新的同学建立联系,分享彼此的兴趣和经历,
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虽然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方式,但也可能加剧孤独感。社交媒体和在线互动往往无法替代面对面的真实交流。Murthy和Cooper都指出,真实的人际互动对于缓解孤独感至关重要。学生们需要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寻求与他人的联系,通过建立深厚的友谊和支持网络,来有效应对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总之,孤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亟需引起重视。通过加强校园内的社交互动和支持系统,学校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更有意义的连接,缓解孤独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整体心理健康和学业成功。
总结与展望
大学生活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不仅能够缓解孤独感,还能为个人发展提供支持。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提升社交技能和灵活运用不同的社交方式,大学生可以逐步走出孤独的阴影,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记住,建立社交关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要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每一次尝试都是向成功社交迈出的重要一步。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够在大学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社交节奏,收获友谊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