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童年家庭教育的启示:反抗精神如何培养?
毛泽东童年家庭教育的启示:反抗精神如何培养?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17岁时离家求学时写下的诗句,展现了他坚定的决心和反抗精神。毛泽东童年的家庭教育充满了反抗与独立精神,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个性,也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毛贻昌和母亲文七妹结婚七八年后,才有了毛泽东,在他前面的两个孩子都夭折了。家境艰难,人丁也不兴旺,毛贻昌决定出去当兵来改变家境。文七妹带着幼小的毛泽东,回到了唐家圫娘家。毛泽东的外婆文贺氏对毛泽东很疼爱,担心他像前两个外孙一样夭折,于是按照当地习俗,让他拜一块大石头做“干娘”,并给他取了一个“好养活”的乳名,石三伢子。
在外婆一声声“石三伢子”的呼唤里,毛泽东健康地长到六岁,聪明伶俐,已经能帮大人干些砍柴、放牛的活了。毛泽东的启蒙恩师,是他的八舅文玉钦。是他最早发现毛泽东聪颖好学,将来必成大事。年幼的毛泽东经常跟小伙伴们在禾坪上玩耍,村里有个白胡子老阿公,最爱逗孩子。一次,老阿公吓唬他们,说要把他们的耳朵割掉。其他孩子一听都吓跑了,只有6岁的毛泽东没跑,还跟老阿公据理力争:“阿公,你讲不讲道理?你有道理,我的耳朵就给你吃;你没有道理呢,我就扯掉你的胡子。”说完还摘下帽子,把耳朵露给老阿公。老阿公逢人便说,石三伢子了不得,小小年纪能说会道,有智慧有胆识。
毛泽东的表哥文运昌、文南松读书时,毛泽东总爱跟着听,文玉钦因此允许还不够读书年龄的毛泽东,当起了“旁听生”。文玉钦能教的内容有限,不过是些《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启蒙教育。尽管如此,对于贪玩的孩子来说,也是很难背的。一次,文玉钦考文家子弟功课,居然没有人能背下来。一直旁听的毛泽东突然站起来说:“八舅,我晓得背!”文玉钦以为他是小孩子逞能,因为他还什么都没教过毛泽东,一个什么都没学到的6岁孩子怎么可能背得下来。但不等他回答,毛泽东站起身来,一口气背完了《百家姓》,一字不错。
文玉钦过后跟文家人讲了此事,并断言: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石三伢子聪明又认学,将来必成大器。毛泽东的外祖母文贺氏信佛,连连感谢菩萨,让她家出了个文曲星。文家人当时都以为毛泽东将来会有大学问,并未曾想到,毛泽东未来不仅有飞扬文采,更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
毛泽东喜爱外婆家,惧怕刻板、严厉的父亲。但7岁时,还是被父亲接回了韶山冲。毛贻昌是个朴实的旧式农民,一心想着勤劳致富,也如那个时代的很多农村父亲一样,对孩子只会板着脸。毛泽东一边读私塾,一边在父亲的严格督促下,干很多收拾菜园、清理牲口圈的农活。后来毛主席曾写过一篇回忆年少生活的文章,在文章中说,他少年叛逆时曾恨过父亲的严厉刻板,但后来却发现,是父亲培养了自己勤劳、踏实的品格。
私塾的邹先生,也如文玉钦一般发现了毛泽东的聪慧。其他学生背文章,都是大声读出来,毛泽东只是嘴唇动,在心里默念,但他每次都是最先背好的。邹先生喜欢毛泽东的聪明和勤奋,但也为这个“问题学生”而头疼。邹先生要求学生站着背书,只有毛泽东不肯站,他还据理力争:“先生坐着,我也坐着,我声音大一点,你一样听得清楚。”那时的毛泽东,还没有接触过“平等、人权”一类的新思想,但他那时就已经开使为此而敢于反抗。时值盛夏,邹先生去朋友家吃酒宴,留下学生们自己背书。毛泽东早都把功课背熟了,于是提议大家去池塘里凉快凉快。邹先生回来后发现学生们都去玩水里,气得让大家在夫子像前跪成一排,要挨个打手板。毛泽东没有跪,还伸出手来说,玩水是他起的头,要打打他一个。邹先生气得直接找家长,毛贻昌要打他,年少的毛泽东差点离家出走。从那以后,严厉的父亲意识到儿子大了,反而对他的态度柔和了许多。那时起,毛泽东就有了抗争精神。
十三岁时,毛泽东离开了邹先生的私塾,暂时成了家里一个主要劳动力,白天跟家里的长工一起干活,晚上帮父亲记账。尽管劳作辛苦,毛泽东还是每天晚上读书到深夜。毛贻昌认为毛泽东读的书够用了,每天这样熬夜会耽误第二天劳动,因此总是管着他。毛泽东于是每天晚上读书时都把窗户遮上,毛贻昌看不到他屋里的灯光,就以为他早早睡了。就是那个阶段,毛泽东熟读古典名著,还读到了《盛世危言》,通过这本书,他知道了铁路、电话、电报、轮船这些西洋器械,也知道了中国之弱,于是想要恢复学业,读书报国。
1910年,那年毛泽东17岁,正是青春年少的好年纪。毛顺生给儿子找了个好出路——去韶山70多里外的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毛泽东确实不想拘泥于小小的韶山冲,县城也不失为一个好去处,于是欣然答应。不过表哥文咏昌又带来了一个好消息:离韶山50里的湘乡县有一所高等小学堂正在讲授西方新学,教学方法很新式。比起当学徒当农民打一辈子的算盘,毛泽东更希望看更多的书去更大的世界。打定主意要外出求学后,为难的是该怎么说服自己这顽固的父亲。毛泽东先后请八舅、堂叔等众多亲戚劝说父亲。毛顺生再“独断专横”也拗不过自己长大了的孩子,终于妥协放他离家。
离家之前,毛泽东写下了那句经典名诗,并把它夹在父亲账簿里。其实《七绝呈父亲》是毛泽东改写的诗作。“孩儿立志出乡关”里的孩儿原是“男儿”,而“誓不还”原作为“死不还”。“男儿”变成“孩儿”,表达了对父亲的敬重孺慕。面对父亲,“誓不还”比“死不还”更委婉妥当。外出求学不知何日能归,毛泽东留下一诗表达的正是一个孩子向父母表明决心的坚定。
毛泽东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在他读过的书中,有的作了大量批注并推荐给别人阅读,有的在他的著述和谈话中时常引用和发挥;有的是在某个时期集中阅读,有的是从青年时代到迟暮之年多次阅读;有的对他思考和解决当时面临的一些问题有明显影响,有的则需要放到他一生的经历中来品味,才能看出潜在的渊源关联。总起来说,这些大体属于他喜欢的书籍。
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不仅学业优秀,还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逐步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这段经历对毛泽东的成长产生了深远影响。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期间,一直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并不断为之奋斗。1918年4月4日,由毛泽东、蔡和森等13人组成的新民学会正式成立,在毛泽东和蔡和森领导下,新民学会发生了质的飞跃,由“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发展为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以“改造中国与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一师青年,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道路。
毛泽东童年的家庭教育充满了反抗与独立精神。他在家中敢于对抗父亲的权威,在私塾学堂中通过阅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培养了强烈的正义感。这些经历不仅塑造了他的个性,也为他日后成为伟大的革命领袖奠定了基础。如今,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批判思维,毛泽东童年的教育方式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