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团队发现CAEBV源于EBV感染造血干细胞,改写疾病认知
中国团队发现CAEBV源于EBV感染造血干细胞,改写疾病认知
友谊医院王昭教授、王晶石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曦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简称CAEBV)的起源是感染了EBV的造血干细胞。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此前关于CAEBV发病机制的认知,并为建立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友谊医院王昭教授、王晶石教授研究团队联合南京医科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曦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简称CAEBV)的起源是感染了EBV的造血干细胞。这一重大发现改变了此前关于CAEBV发病机制的认知,并为建立新的诊断标准和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该研究结果以“Chronic Active Epstein-Barr Virus Disease Originates from Infec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为题,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BLOOD》上(143(1):32-41)。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日本学者一直以来提出的CAEBV发病机制可能为EBV通过感染B细胞,进一步感染T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的认知。
EBV感染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CAEBV、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及多种肿瘤。CAEBV是一种因持续EBV感染而引起的致死性疾病。前期研究发现CAEBV患者的多个造血谱系细胞中存在EBV感染,但其原因不明。
为了确定CAEBV可能的起源,本研究使用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分析了来自CAEBV患者和健康对照的骨髓和外周血细胞。首先,应用定量PCR (聚合酶链式反应)对外周血和骨髓样本进行的EBV-DNA检测证实CAEBV患者的多种淋巴细胞亚群中存在EBV感染。EBV感染细胞主要集中在CD56+NK/NK-T细胞,但其它细胞类型中也发现了EBV感染,例如CD19+B细胞和CD14+单核细胞。这一结果表明EBV不仅可感染淋巴细胞,也会感染髓系细胞。由此推断它们的共同祖细胞可能在细胞分化前就已感染。其次,通过PrimeFlow检测发现CAEBV患者的骨髓CD34+细胞感染了EBV。进而对来自CAEBV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scRNA-seq)发现沿着干细胞分化,几乎所有细胞谱系均被EBV感染。此外,还观察到EBV感染的造血干细胞可能具有更高的分化倾向。基于scRNA-seq数据,分析了CAEBV患者与对照组、感染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之间特定细胞类型基因表达的变化。发现EBV感染细胞的凋亡特征下调,而增殖指数增加。而且,EBV感染细胞表现出EBV感染相关基因的表达增加且增强了炎症反应,而持续的炎症可能最终导致T细胞耗竭。最后,CAEBV患者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骨髓及外周血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效清除了此CAEBV患者EBV感染的细胞。
综上所述,本研究中提出的多项证据表明CAEBV疾病起源于EBV感染的造血干细胞,这一发现彻底改变了既往对CAEBV发病机制的认知。
《BLOOD》期刊同期邀请了澳大利亚QIMR伯格霍夫医学研究所Rajiv Khanna教授和昆士兰大学Maher K.Gandhi教授对此项研究工作做了题为“EBV-infecte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drive CAEBV”的评述(Comment),他们认为此项研究揭示了EBV感染造血干细胞在CAEBV起源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对了解CAEBV的发病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