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第一,全过程生态链支撑高水平创新
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蝉联第一,全过程生态链支撑高水平创新
11月2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4》在北京发布,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再次位居榜首,实现连续8年领跑全国的佳绩。这一成就既在预料之中,也来之不易。在当前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高水平创新能力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近年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高水平创新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图源网络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报告》显示,在创新环境指标方面,广东这次实现了对北京的超越,跃居全国第一。这一赶超的背后,体现了广东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的决心和志气,彰显了广东在创新基础设施、市场环境、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力。近年来,广东推动政策法规体系覆盖创新全链条,颁布修订了我国第一部促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为全省自主创新促进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新制定出台的《广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则从立法层面为解决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痼疾提供了保障。此外,广东还通过全面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稳步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组建新的省科学院等一系列举措,紧密对接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方式,面向全国引进高端创新资源,广泛积蓄创新源动力。
广东创新最强的"长板"在于企业。《报告》显示,广东的企业创新指标排名全国第一,连续8年居全国首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发明专利申请数、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等关键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且相较第二名的领跑优势明显。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无疑也是广东实现"八连冠"的重要支撑。让科技领军企业在自主创新中"挑大梁",在带动产业链跃迁上"唱主角",是广东一贯的理念。例如,华为每年投入30亿至50亿美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大疆创新每年在技术研发方面的投资超过数百亿元,研发人员总数约占公司员工25%;美的聚力攻关核心技术,创始人何享健还以个人名义出资30亿元,成立支持开展前沿研究的科学基金。数据显示,广东全省约90%的科研机构、90%的科研人员、90%的研发经费、90%的发明专利申请都来源于企业。
锻造"长板"的同时,广东也在积极补齐"短板"。在《报告》的知识创造指标中,广东位居全国第二,与第一名北京的差距正在缩小。知识创造指标用来衡量一个地区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与基础研究的水平密切相关。过去,这一度是广东的"弱项",如今,国际科技竞争和我国发展阶段的变化倒逼广东加快转型。以大魄力、大投入补齐短板,今年8月,广东发布《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的意见》,提出力争经过5年左右,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左右,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达10%。今年10月,全球领先的"国之重器"江门中微子实验的探测器主体装置基本建成,标志着广东基础科学研究再添一大"利器",预示着广东"从0到1"的重大原创突破不断涌现。
固优势、强弱项,以全过程生态链支撑高水平创新。接下来,广东将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以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攻关,奋力打造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持续提升区域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