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贫富”: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历史回响
“均贫富”: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历史回响
北宋初期,蜀地发生了一场震惊全国的重大起义。王小波和李顺带领数十万农民起义军,攻占成都,建立了大蜀政权,公然对抗北宋朝廷。这场起义不仅揭示了北宋初期的社会矛盾,也反映了蜀地人民对压迫的强烈不满。起义虽最终失败,但他们提出的“均贫富”口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段历史不仅让我们了解北宋初期的政治动荡,也能引发我们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深刻思考。
起义背景:官府垄断与民众困苦
北宋建国之初,四川作为“天府之国”,物产丰富,生活安宁。然而,这片富饶的土地却孕育了一场震惊全国的农民起义。这一切,源于北宋朝廷对四川的高压统治和经济掠夺。
四川是重要的产茶区,但官府与商人勾结,垄断了当地的“边茶”贸易,贱价强购,使茶农、茶贩深受欺压。越来越多的茶农生活陷入绝境,很多人只得逃亡。
淳化四年(993年),四川西部发生大旱,官府却赋敛急迫,逼得大批农民失业。走投无路的茶农在王小波的带领下爆发了青城起义。王小波,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南)人,与他的妻弟李顺靠贩茶为生。他以“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的口号,聚集当地衣食无着的茶农一起发动起义。
起义经过:从青城到成都
青城起义后,附近的茶农纷纷响应,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了几万人。在王小波的带领下,起义军一举攻克了青城县,随后又攻破彭山县,处死了贪赃虐民的县令齐元振,开仓济贫,声威大震。
此后,义军转战于蜀、邛、眉(今四川崇州、邛崃、眉山)等境。所到之处,征调乡里富户大姓的钱财米粟,除留其家用之外,一律分发给穷人,得到了贫苦农民的热烈拥护,“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
十二月,王小波率起义军北上,在江原(今四川崇州东南江源镇)与西川宋军展开激战。混战中,王小波被西川都巡检使张的冷箭射伤了额头,但他不顾伤势,继续进攻,杀死了张,攻克江原,取得了西川之战的大捷。
建立大蜀政权
西川之战后,王小波终因伤势过重而牺牲。义军共推李顺为继任统帅,继续实行“均贫富”的主张。李顺率领起义军从江原出发,第二年正月,攻克成都、汉州(今四川广汉)、彭州(今四川彭州) , 起义军壮大到数十万人。李顺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权,称大蜀王,改元“应运”,设官置署,铸造“应运元宝”和“应运通宝”,控制了川峡大部分地区,北达剑关(今四川剑阁北),南至巫峡,东到夔峡。
起义的镇压与影响
北宋政权极为惊慌,宋太宗急忙派遣宦官王继恩为剑南西川招安史,统帅中央禁军从剑门入川攻讨;又派兵自湖北入夔门,呼应王继恩,共同镇压起义军。而这时,义军主力正在围攻梓州(今四川三台),久攻不下,战线过长,兵力分散。
至道元年(995年)五月,宋军围攻成都,城内仅有十多万起义军。李顺率领手下将士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成都失陷,12名义军首领被俘就义,三万余兵士殉难。
李顺在混战中不幸牺牲,也有民间传说,攻城时宋军杀害的仅是一个长得很像李顺的人。李顺本人化装成一个和尚,秘密逃出成都,辗转到广州,继续率领农民军战斗,直到30年后,才在广州被发现遇害。这种说法虽然不太真实,却可以表达出川蜀百姓对李顺的爱戴之情。
李顺死后,起义军余部在张余的带领下继续转战于成都南部及东川,直到至道二年(996年)五月,才被宋军镇压下去。
历史意义:均贫富的回响
王小波、李顺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口号的农民起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一口号不仅反映了北宋初期的社会矛盾,也成为了后世农民起义的重要思想来源。从南宋的钟相、杨幺起义,到明末的李自成起义,再到清代的太平天国运动,均贫富的思想贯穿了中国农民战争的始终。
这场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揭示了北宋初期社会的深层次问题,促使朝廷反思其统治政策。同时,它也展现了蜀地人民反抗压迫的决心和勇气,成为了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