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研究迎来新突破,全球最大单字数据库建成
甲骨文研究迎来新突破,全球最大单字数据库建成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成熟文字,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商朝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也开创了甲骨学这一新学科。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现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主要用于占卜和祭祀活动。商代君王在处理大小事务之前,都要用甲骨进行占卜,祈问鬼神。巫师根据裂痕分辨神谕,事后将所问之事契刻于甲骨上。这些甲骨文记录了商朝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是研究商朝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发现具有传奇色彩。1899年,晚清官員、金石學家王懿榮從來自河南安陽的甲骨上發現了甲骨文。安陽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國都遺址“殷墟”的所在,考古發掘及其他途徑出土的甲骨已超過十萬塊。此外,在河南其他地方也有例如狩獵旅行、獻祭、戰爭或其他事件的記錄。这些甲骨文年代被确定为從商晚期武丁在位开始(约前1250-前1200年)延續到春秋[2][3]。
甲骨文的特点与内容
甲骨文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内容多为王室占卜记录,因此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从书法的角度看,甲骨文已具备了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线条严整瘦劲,结构均衡对称,章法错落有致,展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甲骨文的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的历史地位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成熟文字,开创了甲骨学这一新学科。甲骨文的发现,不仅为研究商朝社会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也开创了甲骨学这一新学科。甲骨文的产生,是中国书写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石。
现代研究与保护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也迎来了新的机遇。2024年5月28日,在河南安阳召开了第六届全国甲骨文整理与研究暨首届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发布仪式。会上,腾讯SSV数字文化实验室等单位发起“数字甲骨共创计划”,并揭牌“数字甲骨共创中心”,同时发布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殷契文渊”AI协同平台。该平台通过微痕增强技术、甲骨文全信息数据模型和字形匹配算法,实现了甲骨文的数字化保护和智能研究。平台整合了现有字形数据资源,建立了全球最大的甲骨文单字数据库,覆盖143万个甲骨文单字。这些数字化成果不仅提升了甲骨文研究的效率和准确性,还为专家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强大的文字智能搜索工具。此外,通过数字展览、教学和游戏等创新方式,甲骨文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正逐步实现“冷门不冷,绝学不绝”的目标。
甲骨文作为中国书法的起点,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甲骨文的研究与保护工作正不断推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