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深化行业融合,2027年将全面实现规模化应用
5G技术深化行业融合,2027年将全面实现规模化应用
2024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全国典型项目及通过验收项目名单,标志着为期两年的首批“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工作圆满完成。通过本次试点,带动了5G与教学、考试、综合评价、校园管理等多个教育关键环节的融合创新应用,涌现出一批应用成效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典型案例。
5G应用场景持续扩展
商用五年来,5G技术已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0个,应用案例数累计超10万个,在工业、矿业、电力、港口、医疗等行业实现规模复制。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5G还会为我们带来哪些改变?
工业领域:革新生产流程
在制造业,5G正在革新生产流程并提高效率。例如,5G应用从视频巡检等外围环节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维管理、产品服务等核心环节稳步拓展,涌现出机器视觉质量检测、现场辅助装配等20大典型场景。在港口的港机远控中,通过5G远程操控龙门吊,可使港口运营企业龙门吊驾驶员数量压缩2/3,节约人工成本70%,提高生产效率30%。
教育领域: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育领域,5G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联合推动的“5G+智慧教育”应用试点项目,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5G网络,实现了远程教学、虚拟实验室、智能校园管理等创新应用,为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医疗领域:提升服务效率
在医疗领域,5G技术的应用正在改变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通过5G网络,可以实现远程会诊、远程手术、医疗机器人操作等,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还使得优质医疗资源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地区,特别是在偏远和农村地区。
面临的挑战
尽管5G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5G网络的建设和维护成本较高,特别是在一些特定场景下,如航运业务中,5G相比Wi-Fi和4G,存在网速优势不明显、综合成本较高、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其次,跨界人才短缺也是一个重要挑战。5G在垂直领域的应用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行业的复合型人才,而这类人才目前较为稀缺。此外,目前尚未出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5G现象级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5G的普及速度。
未来发展方向
面对这些挑战,5G技术正在不断演进。当前,5G技术正向5G-A(5G-Advanced)升级演进,中国正进入5G发展的“下半场”阶段。5G-A将带来数实融合、通感一体、星地融合等新能力,成为工业互联网、低空经济、卫星通信等创新应用的底层支撑。根据《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到2027年底,将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该方案围绕应用、产业、网络、生态“四个升级”,系统部署了13项重点任务和4项保障措施,通过持续增强5G规模应用的产业全链条支撑力、网络全场景服务力和生态多层次协同力,全力推进5G实现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的多方位赋能。
政策支持
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支持5G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许可中国移动重耕已用于2G/3G/4G系统的3000兆赫以下多个频段频率资源,用于5G公众移动通信系统。这些频段具有电波传播损耗低、信号传输距离远、网络部署成本低等特点,是国际公众移动通信的主力频段。此举有利于农村及边远地区5G网络覆盖和通信容量提升,更好满足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应用需求。
展望未来
展望未来,5G技术将继续深化与各行业的融合,推动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随着5G-A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的深入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5G将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变革,实现“5G改变社会”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