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火锅2000年:从汉代“染”到清代平民美食
中国火锅2000年:从汉代“染”到清代平民美食
“咸鲜爽口,一人一锅,干净卫生”——这不仅是现代火锅的广告语,更是西汉时期王公贵族们享用“染”时的真实写照。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会用鼎来加热食物。但是那个时候的鼎作为礼器的作用更重要,所以距离现代的火锅还比较远。随着汉代生产技术的提高,人们的食物开始越来越多样化。王公贵族们对饮食的仪式感要求也越来越高,火锅的雏形,就在此时诞生了。
汉代青铜染器,现收藏于许昌博物馆
在汉代王公贵族中,曾经流行一种吃法,叫作“染”。就是将酱料放进托盘中加热,然后再将经过一定加工的肉脯浸入酱料中,等到肉脯吸收水分再次变柔软后食用。
在我国不同地区都曾经出土过染器,它们的结构相似,由杯、炉、盘三部分组成。上面的染杯用来盛放酱料,炉子添炭火加热,下面的托盘可以方便移动。
相信细心的朋友们已经发现了,这吃法,这器具,不就是涮羊肉换了个说法吗?
的确,“染”已经与现代火锅颇为相似。这种吃法一度是王公贵族的专享,普通百姓是无法企及的。再加上,汉代实行分餐制,所以“一人一锅”就是当时流行的宴席菜式。
汉代宴饮画像砖拓片
这种小火锅除了干净精致,其实食材的种类和味道,也与今天非常相似。西汉时的肉食来源主要是猪狗鸡这三种。而今天常见的牛肉,因为在古时是重要劳动力,所以不能轻易食用。口味上,今天的咸甜酸鲜都可以在西汉找到对应:盐、酱、豉、酢(cù)、糖,都是汉代常见的调味料。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染”后来开始渐渐从宫廷走向大众。在《吕氏春秋》中曾经记载过一个荒唐的故事:齐国有两个好凶斗勇的人,分别住在东城和西城。有天他们偶遇了,就说要一起去喝酒。喝着喝着,其中一人说:“要不要来点肉?”另一人说:“你我身上都长着肉,还问别人要什么肉?”于是两个人开始割自己身上的肉,用染器涮着吃……
最后的结局就是世界上少了两个用自己下火锅的人……作者在故事的最后也语重心长地说:“勇若此,不若无勇。”
不只是“染”,就连“染指”都是由食物而来。春秋时,郑灵公宴请大臣吃甲鱼却偏偏不给子公吃,子公伸手在甲鱼的鼎上用手指蘸着点汤品尝了一番,就走了,自此之后就有了“染指”这个词。
吃火锅可以,请注意辨别食材来源哦
时间:东汉
介绍:“一锅五格,一次性吃到五种味道,一定吃到你过瘾”
推荐指数:五颗星
价格指数:三颗星
汉代分格铜鼎
2009年,在江苏盱眙县境内大云山西汉墓考古中,出土了一件铜鼎。这件鼎就是赫赫有名的,到目前为止现存的唯一一件分格铜鼎。不同于传统鼎一锅炖的形式,这个分格鼎中用四块隔板分出了五个独立区域。所以在烹饪时,可以在五个区域分别放入不同的食材,当然也可以安排五种不同的口味。
这可能就是最早的“鸳鸯锅”。到了东汉,脱胎于分格鼎的五熟釜开始流行。五熟釜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锅,因为它的改造者是魏文帝曹丕,没错,就是逼着他弟弟写出那首“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七步诗的曹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曹丕的一生,跟锅蛮有缘分的。
五熟釜其实和分格鼎的原理差不多,只是更适合于放入汤料加热,所以更加接近于真正意义上的鸳鸯火锅。五熟釜是曹丕的得意之作,他专门用自己的发明宴请了重臣钟繇。吃过用过还觉得显摆得不够,又写信给钟繇,说“昔有黄三鼎,周之九宝,咸以一体使调一味,岂若斯釜五味时芳?”就是说不管是黄帝的三鼎,还是周代的九鼎,都是只有一个味儿,哪儿比得上我的五熟釜,让一顿饭立即五味俱全?
电视剧《星汉灿烂》剧照
时间:唐代
介绍:“食材丰富,上天入地,只有你不敢,没有吃不到”
推荐指数:五颗星
价格指数:四颗星
到了唐代,人们对火锅,或者说对食物的想象力都空前开阔。因为国力强盛,人们的思想也积极开放,对食物的包容度非常高。所以在唐朝吃火锅,你可以吃到媲美今天的丰富食材。
先说肉食,在唐朝可以吃到非常物美价廉的羊肉。唐朝人喜食羊肉,政府便大力提倡,因此唐朝羊的数量之庞大在其他朝代是无法想象的。在《唐六典》中就有记载,二品大官,每个月的俸禄就包括二十只羊,三品则每个月可以领到十二只羊,四品五品的小官每个月也至少有九只羊。《新唐书·兵志》也曾记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仅是官方经营的甘肃陇右牧场,就有67万头羊之巨。如果再加上当地牧民自己养殖的,这个数字会更加惊人。
所以在唐朝涮火锅,羊肉你可以放开了吃。
电视剧《宁安如梦》剧照
唐朝时也有非常多的海鲜种类:今天常吃的螃蟹、比目鱼、海蜇、乌贼、生蚝都能在唐朝吃到。而由于与西域的交通便捷,唐朝的蔬菜种类也大大丰富。根据《食疗本草》中的记录,黄瓜、扁豆、冬瓜、芥菜、萝卜、水芹、油菜、空心菜、茄子、马齿苋……这些蔬菜在唐朝都已经出现在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所以在唐朝吃火锅,食材的丰富程度已经与今天无异。
唐朝古墓壁画 野宴图
唐朝的火锅多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曾经描绘过一幅冬日火锅图鉴: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在将要下雪的傍晚,与三五好友谈笑风生,喝着碧绿的新酒,吃着暖呼呼的火锅,好不惬意!
时间:宋
介绍:“鲜就一个字,我只说一次”
推荐指数:四颗星
价格指数:三颗星
尽管唐代国力空前强盛,唐代的火锅依然是王公贵族的专享。而到了宋代,火锅才真正完成了它的平民化进程,出现在了大众的餐桌上。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十月朔,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酒作暖炉会。”农历的十月初一,家家户户都要摆酒吃火锅烧烤,好暖一暖即将到来的冬天。可见,吃火锅已经成为了人们在天气转寒时的一个传统活动。
《庆余年》剧照,二皇子的火锅吃播
宋代的火锅还有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新名字——拔霞供。相传南宋文人林洪有一次去武夷山探望好友至止师。那天恰逢大雪,林洪捕获了一只野兔。至止师便为他烹饪了一道特别的美食:将野兔片成薄片,再用各种酱料腌制,取一只炭炉,煮开一锅汤料,将肉片在滚烫的汤料中涮熟,捞出蘸料食用。
这个吃法令林洪大为赞叹,他后来在自己的食谱《山家清供》中详细地记载了这道菜。因为肉片在锅中翻滚变熟的过程,恰似天边的晚霞涌动,所谓“浪涌晴江雪,风翻晚照霞”。被美味感动的林洪就给它取了个浪漫的名字——拨霞供。
北宋·赵佶以及宫廷画家 文会图(局部)
时间:清代
介绍:“皇帝吃了都说好!”
推荐指数:五颗星
价格指数:五颗星
在清代,火锅的魅力更是无孔不入,从紫禁城到街头巷尾,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无法抵抗火锅的诱惑。
乾隆皇帝应该是历史记载的最喜欢吃火锅的皇帝。
清·银寿字火锅
根据《乾隆四十八年节次照常膳底档》记录了在公元1783年正月初十这一天,乾隆帝简简单单的三顿用膳:
早上,吃火锅,乾隆在养心殿吃早膳,其中就有“燕窝红白鸭子八仙热锅一品”“葱椒鸭
北方调料的特点与搭配
北方饮食中常用的香辛料有:
- 孜然:常用于肉类和菜肴调味。
- 胡椒:包括花椒和普通胡椒粉,为食物增添辛辣味。
- 丁香:具有强烈香味,少量使用即可提升风味。
- 肉桂:独特的香气适合烹饪和烘焙。
- 茴香:种子可用作调料,是炖肉的重要配料。
- 月桂叶:常用于炖肉和卤料,增加香味。
此外,葱、姜、蒜也是北方厨房中的常见调料,不仅提味还能提供健康益处。
宫廷菜谱的家常化
老北京宫廷奶酪
- 用料:牛奶600克、白玉酒糟400g、鸡蛋清1只、奶油奶酪15克
- 做法:
- 白玉酒糟400g用纱布挤出米酒约300g
- 牛奶中加入奶油奶酪加热至奶酪融化,放凉,加入一个蛋清
- 米酒和奶混合。烤箱150度烤30分钟
蒸鹧鸪
- 用料:红枣5只、鹧鸪2只、姜1块、虫草花1把、盐
- 做法:
- 鹧鸪洗净,切块
- 姜切丝、葱切葱花、陈皮切丝
- 大枣切枣蓉
- 虫草花、木耳泡发。
- 鹧鸪加盐、糖、蚝油、生抽、花雕、姜丝、陈皮丝、枣蓉、淀粉、油、枸杞
- 蒸12分钟
- 撒葱花。
宫保鸡丁
- 用料:鸡胸肉300克、干辣椒15个、花生米适量、大葱1根、生姜1块、大蒜3瓣、青蒜1小把。调料包括生抽、老抽、料酒、白糖、盐、醋、淀粉和食用油。
- 做法:
- 腌制鸡丁:将鸡胸肉切成小块,加入料酒、生抽、盐和淀粉抓匀,静置15分钟
- 炒香配料:热锅凉油,放入切好的干辣椒、花椒粒爆香,然后捞出丢弃不用,只留下辣椒油。接着加入切好的葱姜蒜炒至微黄
- 烹调鸡丁:将腌制好的鸡丁倒入锅中,大火快炒至变色,注意保持滑嫩。待鸡丁熟透后,捞出备用
- 制作酱汁:锅中留底油,加入白糖炒至红色糖浆,再加入炒过的葱姜蒜炒匀。倒入适量生抽、老抽和醋,快速翻炒出酱汁
- 复炒鸡丁:将炒好的鸡丁倒回锅中,与酱汁充分混合,使每一块鸡丁都裹满酱汁。最后撒入花生米,翻炒均匀
- 装盘 garnish:出锅前撒上切好的青蒜段,提升色彩和风味
这些宫廷美食的家常化版本,不仅保留了原有的风味,还更加适合现代人的口味和生活习惯。通过巧妙运用北方常用的调料,如葱、姜、蒜、花椒等,这些菜肴不仅美味可口,还能驱寒暖身,提升身体的抵抗力。不妨尝试一下,在家就能享受到宫廷级别的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