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复:吐谷浑王国的建立与终结
慕容复:吐谷浑王国的建立与终结
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慕容复是一个执着于复国梦想的悲剧人物。他矢志不渝地想要恢复数百年前已经灭亡的大燕国,为此不惜割舍儿女情长,置江湖规则与国家大义于不顾。然而,历史上的慕容复与小说中的形象大不同。他并非是矢志复兴大燕国的野心家,而是吐谷浑部族的末代国王。本文将带你走进真实的历史,了解慕容复及其家族的兴衰历程。
吐谷浑的建立
西晋初年,在酋长慕容涉归的领导下,鲜卑族慕容部开始雄踞辽东。慕容涉归有两个儿子,长子慕容吐谷浑虽然才干、相貌均不及异母弟慕容廆,但慕容涉归出于偏爱和家族的前途考虑,还是选择慕容廆做世子。为了弥补慕容吐谷浑,慕容涉归从部落中划出1700户牧民赐给他,让他另组小部落。然而,慕容廆即位后对兄长日渐嫌恶,最终以双方牧马之间发生互相撕咬为由,严厉斥责慕容吐谷浑并要求他离开辽东。慕容吐谷浑气愤难忍,率领部民离开,并发誓远迁到万里之外,此生再不与弟弟相见。
慕容吐谷浑率领部民离开辽东后,一路向西迁徙,经过30多年的艰苦跋涉,大约在313年左右到达今天甘肃省西南部一带。此后,吐谷浑以枹罕(今甘肃省临夏县)为根据地,不断吞并周边的羌人部落,渐渐地发展成强大的部族。317年,慕容吐谷浑病逝,长子慕容吐延成为新首领,等到其子慕容叶延统治时(329-351年),终于将部族发展成为国家,并以祖父的名字作为族名、国名。
雄踞西北
吐谷浑建国时,正值东晋十六国时期,晋朝残余势力逃往江南,而北方则陷入汉族与五胡的反复争夺之中。吐谷浑虽然没有逐鹿中原,但也没有甘于现状,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继续蚕食周边部落、扩充疆域。经过十几位君主的辛苦经营,到隋朝初年,吐谷浑的版图达到巅峰,史称“自西平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是雄踞西北、地跨青甘川新4省、面积近百万平方公里的大国。
当然,吐谷浑的扩张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期间曾遭到南凉、西秦、北凉、胡夏等政权的侵袭,数次面临亡国的险境。好在,吐谷浑务实的采取“事大主义”外交,向后秦、北魏、刘宋等帝国称藩纳贡以换取庇护,由此免于亡国之祸。与此同时,吐谷浑还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任用汉族儒生为官,使得原属荒蛮之地的青海一带的文化、经济和社会面貌得到发展。
亡国之君
吐谷浑的实力在隋朝初年达到顶峰,但这种局面并未维持多久,便开始发生逆转。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派大将杨雄、宇文述西征吐谷浑,经过近两年的战事,最终占领包括其首都伏俟城(遗址位于今青海省共和县境内)在内的大半领土,并设置西海、河源等郡进行统治。隋朝末年,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虽然利用中原混战的机会收复故土,但却再也无法重现巅峰期的辉煌。
唐朝统一天下后,看不清形势的慕容伏允依然经常派兵骚扰凉州,虽然唐太宗遣使劝谕、招抚十余次,但他仍是执迷不悟。贞观九年(634年),唐太宗派军神李靖率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等一干名将西征,在曼都山、牛心堆、赤水源、乌海、赤海、柏海等地接连重创吐谷浑,并直逼伏俟城。慕容伏允见大势已去,便选择悬梁自尽,其子慕容伏顺随后投降唐朝。
慕容伏顺投降唐朝后,被唐太宗册封为青海国王,仍然保有故地,但吐谷浑自此失去独立地位,成为唐朝控制下的附庸国。然而,伴随着藏族的前身-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强势崛起,吐谷浑成为南方强邻的侵略对象,尽管有唐朝的军事支援,但在战场上却是一败再败。等到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左右,吐谷浑的故地几乎全部被吐蕃占领,而在此前300多年间,它始终都是雄踞西北的大国。
吐谷浑丢失故地后,国王慕容诺曷钵率残众投奔唐朝,数年后被安置在安乐州(治所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北韦州),仍然保有“青海国王”的封号。慕容诺曷钵病死后,其子孙慕容忠、慕容宣超、慕容曦光、慕容兆、慕容曦轮、慕容政、慕容复相继即位,但此时吐谷浑的实力已经愈发衰落,并且寄居唐朝内地多年,已失去继续以国家存在的基础,被取消只是早晚的问题。
因此,等到慕容复病死后,唐德宗便废除“青海国王”的封号,存续近500年的吐谷浑彻底灭亡,时间大约在公元800年前后。由此,慕容复成为吐谷浑的亡国君,但由于史料记载阙如,关于他的事迹唯此一条而已。如此说来,历史上真实的慕容复,无论所处时代、事迹都跟小说中的慕容复毫无关系,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或许是胸怀复兴大业的梦想,但都落得抱憾而终的结局吧?
贞元十四年,以朔方节度副使、左金吾卫大将军慕容复为长乐都督、青海国王,袭可汗号。复死,停袭。吐谷浑自晋永嘉时有国,至龙朔三年吐蕃取其地,凡三百五十年,及此封嗣绝矣。见《新唐书·卷二百二十一上·西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