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岁辛弃疾登北固亭:一句“廉颇老矣”道尽壮志未酬
65岁辛弃疾登北固亭:一句“廉颇老矣”道尽壮志未酬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句流传千古的词句,出自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面上,这是一句简单的询问,实则蕴含着辛弃疾对自己年老力衰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深忧虑。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出生于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历城。他自幼便怀有抗金报国的壮志,22岁时便率领义军投身抗金事业。然而,南归后,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和爱国情怀却屡遭排挤和压制。尽管他多次上书朝廷,提出抗金策略,但始终未能得到重用,反而多次被贬官,甚至被囚禁。这种壮志难酬的痛苦,深深烙印在他的词作中。
公元1205年,65岁的辛弃疾登临京口北固亭,面对眼前的一片废墟,不禁感慨万千。他创作了这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以怀古的方式,抒发自己对国家兴亡的忧虑和自身壮志未酬的悲愤。
词中,辛弃疾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开篇,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他感叹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已无处寻觅,暗示南宋朝廷缺乏能扭转乾坤的英主。接着,他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描绘了历史的沧桑巨变,暗含对南宋王朝衰败的忧虑。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几句词,辛弃疾以刘裕的英雄事迹,反衬南宋朝廷的软弱无能。他感叹自己虽有刘裕般的雄心壮志,却无法施展才华,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衰败。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失败,警示当朝统治者不要轻举妄动。他深知,没有充分准备的北伐,只会重蹈覆辙,带来更大的灾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句词,辛弃疾回忆起自己22岁初次渡江南来的情景,感慨时光荏苒,壮志未酬。43年来,他一直为抗金事业奔走呼号,却始终未能实现收复中原的理想。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痛心地看到,曾经被金兵铁蹄践踏过的土地,如今却是一片升平热闹景象。人们已经忘记了国耻,沉溺于眼前的苟安,这让他感到无比痛心。
最后,辛弃疾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收尾,以廉颇自比,表达了自己虽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志的悲壮情感。这句词,不仅是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感慨,更是对南宋朝廷不重用人才的控诉。他渴望有人能像赵王询问廉颇那样,关心自己是否还能为国家效力。
这句词之所以能流传千古,不仅因为它展现了辛弃疾的文学才华,更因为它凝聚了辛弃疾一生的壮志与悲愤。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迟暮的辛弃疾,一个虽年老但壮心不已的爱国者。这句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命运的写照,更是南宋王朝衰败的缩影。
明代杨慎在《升庵词话》中评价:“辛词当以京口北固怀古《永遇乐》为第一。”清代田同之在《西圃词说》中也称赞:“稼轩词以‘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为最。”这些评价,充分说明了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辛弃疾的这句词,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动了无数后人的心弦。它让我们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人物,因时运不济而壮志难酬?又有多少像廉颇这样的老骥伏枥,最终未能再展宏图?这句词,不仅是辛弃疾的自问,也是对后世的警示:珍惜人才,善用人才,才能成就一番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