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无障碍设施助力聋哑人生活
长沙无障碍设施助力聋哑人生活
长沙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帮助聋哑人融入社会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配备了专门的手语翻译系统,方便聋哑人士办理业务。此外,长沙还成立了无障碍督导队,由残疾人、老年人和技术专家组成,定期对全市的无障碍设施进行体验式督导,确保设施真正服务于特殊群体的需求。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聋哑人的生活质量,也为其他城市树立了榜样。
金科园社区:打造全龄友好完整社区
2023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发布《关于印发完整社区建设试点名单的通知》,决定在106个社区开展完整社区建设试点。长沙市雨花区金科园社区成为长沙市唯一入选社区。这里将打造成儿童友好,青年向往,老年关爱,残疾人温馨的全龄友好完整社区。
4月12日,长沙市雨花区肢残协会、聋人协会联合湖南省安和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长沙市精诚扶老公益服务中心,组织50余名肢体残疾人、聋哑人来到金科园社区,亲身体验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
迎接大家的是满满的服务细节。大家通过无障碍通道来到社区公共服务中心门口,进门时有语音提醒、办事时有无障碍低位柜台、上楼时有无障碍电动爬楼机、交流时有无障碍显示屏……“很多细节非常到位,真正是考虑到了我们这些有困难的人群。”坐着轮椅的张阿姨连连点赞。
无障碍建设到不到位、设施好不好用,残疾人这群特殊人群最有发言权。半天的沉浸式无障碍体验让各位代表们在震惊之余,也切实感受到了无障碍环境带来的便利。大家纷纷表示设施改造很贴心、很实用。
为了使残疾人、老年人出行更加友好、更加便捷,雨花区残联近年来积极推进金科园社区无障碍环境建设,让残疾人、老年人和其他特殊群体办事无碍、出行无忧。
在推进个性化改造上,残联、民政等部门推动困难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与适老化改造有机结合、同步推进;在推进标准化建设上,占地面积600平方米的社区公共服务中心,设置了无障碍电动爬楼机,建设无障碍低位办事柜台、无障碍交流显示屏,确保办事便捷;在推进示范性创建上,盘活闲置用地8120平方米,对接中冶长天投资2000余万元,引进社会资本投资2500余万元,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美在金秋”老党员之家、残疾人就业支持服务体系等10余个无障碍服务载体。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残联代表团、湖南省残联工作组等专题调研该社区无障碍建设相关工作,并给予了充分肯定。
“老旧小区提质改造后,社区环境更加无障碍,人口不断回流,各种业态生机勃勃,服务功能更加齐全,居民有了更好的体验感、舒适感,也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金科园社区书记蒋雯对未来充满信心。
科技创新:助力聋哑人无障碍沟通
在科技创新方面,长沙也走在了前列。湖南省工信厅发布的音视频领域人工智能创新产品和典型场景名单中,多个项目都与无障碍设施相关。例如,长沙千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数字人行为生成与交互平台”和湖南长广千博科技有限公司的“人工智能手语播报系统研发创新与全场景应用”等,这些项目都与聋哑人无障碍沟通有关。这些创新产品和场景展示了湖南省在无障碍技术方面的最新进展。
医疗康复:让聋哑人重获新“声”
在医疗康复领域,长沙也在不断进步。以张永胜一家为例,他们通过社会各界的帮助成功植入人工耳蜗,重新获得了听觉。这个故事展示了长沙在帮助聋哑人融入社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4月22日,在长沙雨花区的一座大厦里,曾经女儿小语涵听不到声音而总是焦虑愁闷的张永胜一家三口,终于是踏着轻快地步伐迈进了大厦里的AB人工耳蜗体验中心。
2024年1月,张永胜和妻子女儿在长沙四方坪开设的“无声鸡蛋仔”小摊因食客的拍摄记录在网络走红,不少人被他们的励志故事打动。对夫妻俩来说,每一份鸡蛋仔的售卖,都只为女儿小涵早日植入人工耳蜗、进入有声世界健康生活。即使他们自己已经寂静了二十多年。
走红后,来自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伸出援手。在2021年曾为女儿小语涵做过一侧人工耳蜗的AB耳蜗公司表示,愿意帮助一家三口植入耳蜗。4月22日,记者在现场和无声蛋仔一家人度过了奇妙的一天——人工耳蜗开机日。
△4月22日,一家三口在体验耳蜗开机。
从此爱有了声音
在今年3月,无声蛋仔一家三口在上海接受了手术。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需要剔除掉小半边的头发。那时的张永胜紧紧地搂住了妻女,怕她们会因为剃头发而感到不开心。但很显然的是,对声音的渴望对三人来说足以覆盖一切忧虑和紧张。
△上海,小语涵一家完成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合影,三人头发被剃去半边。
更令人兴奋的是耳蜗开机的这天。经过一月余的漫长休养与等待,无声蛋仔一家人终于可以接受耳蜗开机调试了。“今天心情怎么样?”记者问。张永胜先是笑笑,再就没有出声了。他还没有准备好怎么说话。
耳蜗开机后,张永胜更加显得严肃了起来。他很用心地听着AB耳蜗临床技术总监邬子犁给他的声音指示。“跟我复述,苹果、橘子、香蕉……”邬子犁用一些简单的水果名词引导张永胜说话。但大家很快发现,如果张永胜不看口型单纯靠听的话,对他来说有点困难。
△紧张调试中。
“他还是习惯性依赖说话人的口型去读懂对方说什么,言语识别能力仍然需要更多的训练去逐步恢复。”邬子犁表示。“但普通的环境音、物品发出的声音,他已经可以很好的感知到了。”
相较于小朋友的学习适应能力,夫妻二人可能还需要更漫长的康复训练。开机调试完成后,邬子犁鼓励小语涵对爸爸妈妈唱一首歌。“我的好妈妈呀,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孩子清脆的歌声响起,一家三口都随着律动摇头晃脑了起来,眼里满是感动与幸福。
“无声鸡蛋仔”要改名了
声音的传递,让这一家人感知情绪的能力变得更加敏锐。重要的是,夫妻二人声音的开启,更加有利于这个刚刚满5岁的耳蜗女孩未来的学习与成长。在刚生下小语涵、发现她天生听不到声音时,夫妻二人就极度害怕女儿会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只能上特殊学校、找工作受限、与人交流有障碍。
“现在小语涵耳朵两侧都植入了人工耳蜗,相信经过康复训练后,可以达到与普通小孩无异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上学也不会是问题的。”听到邬子犁的话,夫妻二人的心也放了下来。
“事实上,人工耳蜗技术没有严格的年龄限制。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只要符合适应证,都可以植入人工耳蜗。但是对听障患者来说,越早植入更利于恢复语言能力。当然,成人用户也应该积极参与康复训练,以更快地适应人工耳蜗,提高听力恢复的效果。”湖南省人工耳蜗植入中心主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伍伟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此外,保护残余听力是人工耳蜗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耳内的结构保护对残余听力的保留至关重要,现在有些耳蜗的电极以此为设计出发点,通过尖端的细软设计,方便插入,最大程度地保护耳蜗结构。”伍伟景教授补充道。“对于小语涵父母来说,植入耳蜗会更好的地改善他们的听力状况,这样也更利于他们理解孩子的需求和情感。”
△调试完成后三人合影。
“回去以后,我得把小摊的名字改了。”张永胜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是‘有声鸡蛋仔’小摊,不再是‘无声’了。”
再过一年,小语涵马上就要进入小学。张永胜期待着,自己和妻子能够陪伴着女儿健康长大,最好能培养一些爱好。唱歌、跳舞……或者是别的,就和其他小朋友一样。
长沙在无障碍设施建设方面的努力,不仅提升了聋哑人的生活质量,也为整个社会创造了更加包容和谐的环境。这些设施和创新技术的应用,让聋哑人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生活的便利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