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专家详解汛期农作物管理要点
浙江农林大学专家详解汛期农作物管理要点
近段时间,长江中下游及江淮等地频遭强降雨侵袭,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如何进行灾后管理才能将损失降到最低,力争稳产增收呢?浙江农林大学的专家们带来了实用建议。
及时排涝是当务之急
浙江农林大学现代农学院副研究员吴洪恺指出,洪涝过后,最先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及时排涝。对于旱作物,要深挖沟,使积水尽快流出农田,以免根系因缺氧而产生毒害。同时,要尽可能把农作物叶面上的各种泥浆等清理干净。对于大棚等设施内的作物,通风除湿工作尤为重要。此外,如果农作物出现倒伏现象,要及时采取措施扶直。
高温高湿易引发病虫害
浙江农林大学园艺科学学院教授张传清提醒,降雨后形成的高温高湿环境,极易诱发多种病虫害。例如,水稻可能会遭受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的侵袭,洪涝也易引起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迁飞性害虫的迁入与繁殖。目前,穗颈瘟已经在浙江金华等地,尤其是感病水稻品种上有所蔓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柑橘溃疡病、炭疽病以及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疫病、霜霉病、青枯病、根腐病、枯萎病和茎基腐病等也将加重发生。
因此,要迅速进行主要病虫害的监测预警与早期诊断,根据发生规律科学施策,精准选药、用药,落实“预防为主、综合防控”。对于穗颈瘟,应选用咪鲜胺铜盐、氟环唑等具有治疗作用的药剂;稻飞虱、蚜虫则可选用烯啶虫胺、吡蚜酮、呋虫胺等药剂;炭疽病、枯萎病、茎基腐病则可选用咪鲜胺、叶菌唑、苯醚甲环唑等与吡唑醚菌酯进行混用。在用药时,也要注意严格掌握农药安全间隔期。如果农作物已经出现病情,要尽快通过修剪枝条等方式,清除已感染疾病的枝条、叶子,从而尽可能减少病虫来源,阻止其传播扩散。
土肥管理是关键环节
浙江农林大学园艺科学学院副教授邵果园介绍,要做好土肥管理,首先要做好排水,清淤排污,防止土壤流失。中耕除草有助于恢复土壤通透性,从而加快土壤水分挥发,减少根系浸水时间,恢复根系活力,酌情施用根系土壤活化剂。对于根系外露的植株,要及时培土覆盖。
此外,洪涝会使土壤肥料养分严重流失,在较长的暴雨期间无法施肥,易造成叶片黄化等问题。因此汛期结束后要及时追肥,以速效肥尿素为主,磷钾肥为辅,增加植株营养,提高植物抗性,酌情施用氨基酸类、微肥等。水涝后根系吸收能力较弱,要掌握“薄肥勤施”原则,施肥方式以叶面施肥为主,近根部浇淋为辅。
抢种补种减少损失
对于已经成熟的蔬果,应在失去食用价值前及时采收,各方共同努力,尽快销售。对于受灾严重或绝收的田块,视情况及时清除改种,减少损失。可以播种耐热速生类蔬菜,如青菜、鸡毛菜、杭白菜、米苋、蕹菜、生菜等绿叶蔬菜,确保绿叶蔬菜均衡供应。也可以抢种秋菜或玉米,如黄瓜、豇豆、四季豆、辣椒、茄子、番茄、黄瓜、苦瓜、甜糯玉米等。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当前玉米防灾减损促丰收生产技术意见也指出,当前,北方主产区春玉米多处于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局部受早春干旱、前期渍涝等影响导致生育期推迟;黄淮海夏播玉米已进入出苗和苗期阶段,由于播期遭遇高温干旱,苗情复杂;西南春玉米进入灌浆期、夏玉米进入拔节期,低洼地块受阴雨渍涝影响出现倒伏。近期东北气温回升较快,主雨带北抬,黄淮海地区降雨明显增多、南方降雨间歇,气象形势总体有利于玉米生长。
为加快调优玉米群体结构,夯实防灾减灾和丰产基础,农业农村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优化肥水、一喷多促、促控结合、统防统治”为重点,提出当前玉米防灾减损促丰收生产技术意见。例如,受低温内涝影响较重的弱苗地块,或“黄苗”“紫苗”等生长不良地块,酌情追施尿素等速效肥料或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芸苔素等叶面肥和生长调节剂,促弱转壮,加快植株恢复生长发育;有条件地区利用晴好天气加快中耕作业,破除土壤板结,疏松土壤,散墒增温,增强土壤透气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培土。根据土壤肥力、植株长势、前期肥料施用方法等,在小喇叭口期至开花期采用水肥一体化或高架追肥机等追肥,补充植株所需养分,有条件的推广应用“一喷多促”技术,增强群体抗逆应灾能力。密植地块、长势偏旺地块以及风口地区、风灾频发区域,在玉米6-8展叶期喷施化控剂,降低株高、塑造抗倒株型;生长过旺的做好10-12展叶期化控,调优群体结构。生育进程推迟明显的,后期视情况采取叶面喷肥和站秆扒皮等措施,促进籽粒早熟。
通过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和农业农村部的指导,农民朋友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汛期带来的挑战,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实现稳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