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文化宫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来袭!
北京民族文化宫国际博物馆日活动来袭!
2024年5月18日是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教育和研究”。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北京民族文化宫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邀请公众一同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共和国第一宫”的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宫位于北京西长安街北侧,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建筑。它由毛主席提议修建,周总理亲自选址并审定设计方案,于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建成并对外开放。作为首都十大建筑之一,民族文化宫不仅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发展、繁荣的象征,也被誉为“共和国第一宫”。
这座宏伟的建筑飞檐、宝顶冠以孔雀蓝琉璃瓦,正门用彩色晶体玻璃和鎏金串枝莲花装点而成,隔扇上嵌着“团结”、“进步”四个大字。民族文化宫内部设有展览馆、图书馆、博物馆、大剧院、民族画院、文化交流中心等15个内设机构,珍藏有近5万件珍贵文物、20余万册古籍(其中92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40余万册其他图书和4000多幅书画艺术作品,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民族文化宫殿”。
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亮点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民族文化宫将举办多项精彩活动,让公众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学术研讨会:聚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5月16日,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博物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学术研讨会。来自云南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博物馆及多所高校的代表,就相关主题展开学术交流、分享实践经验。研讨会不仅展示了博物馆在教育和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建议。
馆长接待日:近距离感受文化魅力
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民族文化宫将举办馆长接待日活动。公众有机会与馆长面对面交流,了解民族文化宫的历史和发展,同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文化地标。
公益讲解:讲述文物古籍背后的故事
民族文化宫还将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公益讲解活动。展览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展出1500余件珍贵文物古籍。这些展品是从国家民委系统馆藏的15万余件文物和51万多册古籍中精心遴选而出,每一件都承载着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
在专业讲解员的带领下,观众可以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进步的历史脉络。从清代的《西南彝志》孤本到藏文和蒙古文互译的大藏经《甘珠尔》,从30余面各具特色的铜鼓到文成公主进藏时携带的琴和长鼓,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终身教育的第二课堂
2023年,我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达到创纪录的12.9亿人次,充分显示出公众对博物馆教育功能的认可和需求。博物馆不仅是展示文物的场所,更是提供全面教育体验的重要平台。正如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所说,博物馆要“打造人民群众终身教育场所”,持续推出高品质文化供给,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民族文化宫作为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始终致力于发挥其教育和研究功能。自建成以来,这里已举办各类交流活动、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累计2万余场,成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阵地。通过一系列活动,民族文化宫不仅展示了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展现了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这个国际博物馆日,让我们一起走进民族文化宫,感受这座“民族之家”的独特魅力。通过参与各项活动,聆听文物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和启发,更能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这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们共同期待这场文化盛宴的到来,为建设一个更加包容、可持续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