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新规严打虚假信息,保护用户权益
抖音新规严打虚假信息,保护用户权益
近期,西藏自治区发生地震灾害,引发广泛关注。然而,在这场自然灾害面前,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却在互联网上悄然滋生。大量AI技术生成的虚假灾害场景视频在抖音等平台上涌现,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正在进行的救灾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面对这一情况,抖音平台迅速行动,发布了一系列重要公告和治理措施,为网络环境的健康和用户权益的保护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重拳出击:抖音清理2万余条虚假灾害视频
抖音在公告中明确表示,这些虚假视频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对正在进行的救灾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干扰。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平台已经迅速行动,处理了23652条与地震相关的虚假信息,并通过发布辟谣内容,努力消除这些误导性信息对公众的影响。
这一行动的背后,是抖音平台对AI生成内容的严格规范。新规要求,无论是创作者、主播、用户,还是商家或广告主,在使用抖音应用进行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时,都必须遵循一系列严格的规范。这些规范包括:
- 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显著标识,以帮助用户区分虚拟与现实
- 对由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 使用虚拟人技术的用户需完成实名认证
- 禁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作、发布侵犯肖像权、知识产权等内容
- 不得发布违背科学常识、弄虚作假、造谣传谣等不实信息
全面治理:六大措施打造清朗网络空间
为了更系统地治理不实信息,抖音在2023年更新并公布了多项平台新规,包括《剧情演绎类作品创作规范》《公益内容治理规范》《关于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平台规范暨行业倡议》《内容标识使用规范》等。这些新规从多个维度对平台内容进行规范,旨在打造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打标功能:创作者发布演绎虚构内容时,必须主动使用平台工具进行打标,注明“虚构演绎,仅供娱乐”“取材网络,谨慎辨别”等标识。对于真实性存疑的内容,平台会主动提醒创作者补充打标。
专业资质认证:发布涉及国内外时事、公共政策等内容时,需主动添加拍摄时间、地点等标识。使用AI生成内容时,必须添加“创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等标识。公益类账号必须完成认证,且不得进行营利性活动。
违规处罚机制:对发布不实信息的账号,平台将进行“粉丝精准抹除”“限制账号被关注”等处罚,同时取消其营利权限。2023年,抖音累计对1.9万多个发布不实信息的账号进行全面封禁,清理视频240多万条。
辟谣机制:平台辟谣官号发布多条辟谣视频,抖音媒体辟谣团发布的视频播放量超过5.5亿次。平台还上线了一键跳转功能,用户可获取权威的官方辟谣信息。
技术手段:抖音上线了识别摆拍模型,目前识别准确率达85%,每天提醒创作者为近3万条视频补充打标。
多方共治:北京师范大学发布的《网络不实信息治理研究》建议,政府、媒体、平台、创作者、网民等社会各方应共同发力,治理网络不实信息。
专家观点:新规意义深远
北京师范大学的《网络不实信息治理研究》认为,网络不实信息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面临辟谣难等多个问题。新规的出台,不仅体现了抖音平台在治理不实信息方面的决心和力度,也为整个互联网行业树立了标杆。
专家表示,抖音新规的出台,对于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健康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保护了用户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也为其他平台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经验。在AI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信息真实性,是每个平台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抖音的举措,无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用户反馈:新规效果显著
新规实施后,用户普遍反映平台内容质量有所提升,虚假信息明显减少。一位抖音用户表示:“以前经常看到一些夸张的摆拍视频,现在这种情况少多了,感觉整个平台的氛围都变好了。”
抖音安全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虚假内容影响恶劣,平台会持续不断进行打击。我们长期关注、研究平台真实内容的传播,致力于建设更好的内容生态,希望更多优质、真实的内容被记录和传递。”
抖音新规的出台,不仅展现了平台对用户权益的重视,也为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健康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信息真实性,是每个平台都需要面对的课题。抖音的举措,无疑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我们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网络空间将变得更加清朗,用户权益将得到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