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饱肚子就变大?4状况害你胃凸!医教你按一按改善肠胃
一吃饱肚子就变大?4状况害你胃凸!医教你按一按改善肠胃
你是否经常一吃饱就感到肚子闷胀、胃部突出?中医指出,胃凸与暴饮暴食、不良姿势、胃部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胃凸背后可能藏着哪些疾病风险?如何判断胃凸?胃凸怎么改善?以下为你详细解答!
如何判断是胃凸?
昌盛堂中医诊所中医师马硕炜说明,胃凸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生活用词,泛指剑突以下、肚脐以上,上腹部视觉上的突出,可伴随胀满、反胃、消化不良、闷痛等不同症状。
不同的疾病都可伴随胃凸现象,一般而言,胃凸偏向“区域性的闷或胀、按压无实质硬块、无明显压痛点”,与胃、肠无法顺利排气或传递食物、粪便的胀满有关,或有进一步脂肪堆积的形体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剖学上,胃、横结肠、肝脏、胆囊都在这个位置,如果触摸有局部明显硬块,疼痛与腹胀不成比例等情况,则并非单纯的胃凸,应及时就医寻找病因。
为什么会产生胃凸?哪些族群容易胃凸?
马硕炜表示,平常即便坐着不动,肠胃仍在持续蠕动,胃肠道生理倾向于排空,将食物送往小肠消化、形成粪便并准备排出,这是一个从上往下的“势”,类似于高速公路的车流。以下几类人群较易出现胃凸问题:
1. 暴饮暴食、三餐不定时
胃原本具有储存食物的功能,但一次性摄入过多食物或餐餐间隔时间不固定,都会扰乱胃蠕动的频率与规律,导致胃停摆不排空。
2. 胃部疾病与急慢性循环障碍
胃需要足够的且适当的血液循环支持与良好的胃部环境;若有溃疡、胃发炎、急性感冒、慢性的循环障碍,都会影响胃的排空速度,变成时间或长或短的上腹胀满。
3. 久坐、不良姿势造成小腹紧绷
不少专家提醒,饭后不要直接坐着,适当走动能帮助消化。姿势亦然,有人坐着习惯后靠,不用坐骨承重而用尾椎、荐骨半斜躺着,这种典型沙发马铃薯坐姿,会把骨盆底与下背的结构坐坏坐硬,腹压往前侧的下腹或上腹肌肉较薄弱处挤压撑开,先有这种倾向,再有后续的脂肪填充改变形体,慢慢变成在上腹的胃凸或整体的啤酒肚。
4. 腹腔内紧绷
是体壁张力不均匀,挤压肠胃影响肠道蠕动,腹腔内的紧绷则是肠子本身的问题,就像车祸或道路损坏造成壅塞。
如何预防缓解胃凸症状?
马硕炜说,规律的用餐时间与睡眠时段很重要。与生理时钟一样,让肠胃习惯这个时段有食物会进来、每次都是差不多的量、何时会进入睡眠时的蠕动频率,肠胃就会建立自己熟悉的承接与排空规律,这也是为什么有人提倡每天早上起床大便是健康的象征。
现代人忙碌,折衷而言,有少量进食会比饿过一餐好;同样的睡眠时长,从11点睡到早上6点会比凌晨2点睡到早上9点好。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肠胃蠕动需要空间,约7、8分饱的量,与餐后餐间简单动一动,肠道内与肠子之间才能更有效率的蠕动排空。
是否要少吃产气食物?
马硕炜提到,要改善胃凸,饮食上大方向是避免过度加工的食品、避免过度调味、过度烹调的食物。他强调,研究上会产气的食物,不一定让所有人产生腹胀的不适感,吃下去腹胀的食物也往往不是因为产气。
比如豆类、地瓜被认为产气,但特定脾胃虚弱的人,可以用它们补益脾土;生姜可以行水止呕,被认为是消胀气的好选择,但如果病人的腹胀属于中医辨证上的腹中实热,生姜反而会加重症状。中医诊断注重病人当下的情况,建议与自己信任的医师、营养师讨论适合自己的食物。
什么穴道或治疗来改善胃凸?
治疗方面,马硕炜说,胃凸若已涉及身体结构的改变,从中医观点,用药、配穴组合或治疗手法,会因胃凸的原因而有所不同。平时可通过足三里、三阴交、合谷、迎香、天枢等穴位来改善肠胃不适。
图片来源:健康2.0资料照,达志影像提供
资料来源:马硕炜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