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交“精准调度”方式持续上新 | 高峰“无休” 灵活“调头”,回程“直放”!
杭州公交“精准调度”方式持续上新 | 高峰“无休” 灵活“调头”,回程“直放”!
杭州公交近期推出“精准调度”服务模式,通过高峰“无休”、灵活“调头”和回程“直放”等创新举措,优化公交运营效率,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为积极响应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结合公交发展和运营服务实际,在充分结合线路客流特征和时空潮汐性的基础上,自7月22日起,杭州公交已陆续在303路等14条线路上推出了“精准调度”服务模式,即线路调度员依据实时客流数据、历史趋势分析及线路实际运营状况,动态调整发车间隔、车辆配置及行驶路线,确保公交服务供给能够精准对接乘客出行需求,实现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双提升。
高峰“无休” 让地铁接驳线再密一点
按照传统的线路运营调度模式,公交车辆开行至终点后一般会有10—15分钟的停留时间,这与以往线路里程长、单趟运行时间久有一定的关联。而随着近些年公交车辆“大改小”,公交线路往“短频快”发展后,每趟次的这个长时间停留就有了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按照线路特性,杭州公交率先在394、1303、1409、1518、1903、1914路等6条地铁接驳线上推出高峰“无休”类的精准调度方式——在早晚高峰时间段,不再在线路的起始站和终点站设置固定的停站时间,当车辆准备就绪并符合发车条件时,即刻发车,不额外停留等待。不过,这里的“无休”需要打个引号,它并不是完全不停站即刻发车,而是将原先的每圈终点停站改为了运营数圈后再集中停站休息。这样一来,高峰时段的发车间隔明显缩短,也有效减少了乘客的等候时间。
以394路为例,这是一条往返于地铁九和路站(A·C)至九福路公交站之间的公交线路,杭州公交根据客流大数据分析发现该线路早高峰时段前往地铁站的通勤需求高度集中。根据这一特性,实施高峰“无休”的精准调度方式后,早晚高峰时段394路将不再于九福路公交站设置固定的发车时间,而是直接根据车辆的即时满载状态及发车条件,即刻从九福路站始发,有效减少乘客因等候发车时间而产生的通勤耗时,提升了公交车的整体周转效率,同时也有效缓解了车厢拥挤状况,为乘客提供了更为舒适、高效的出行体验。
自“高峰‘无休’”实施以来,394路平均每天增发52个班次,较实施前的日均班次量上升17.36%,在未增加运力投入的前提下,达到加密发车班次的成效。
运营效率再研判 “精准调度”不断上新
发车间隔的保证,是短距离接驳出行的市民选择公交出行的首要前提,密集的发车班次可以进一步增强乘客粘性,提升公交出行满意度。目前,杭州公交持续研判,致力于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已陆续推出了“大站快线”、“灵活调头”、“回程直放”等多种类型的“精准调度”举措。
如果车站和车厢内均无乘客,杭州公交对部分线路试行采取了“灵活调头”的方式,以1702M路为例,在早高峰期间,车辆行驶至地铁九和路站(A·C)时,若无乘客就可以灵活调度,直接返回至福临街普照巷口,接上前往地铁站的乘客。此举显著缩短了车辆周转时间,从原先一圈往返的30分钟缩短至15分钟,实现了相同时间内多发一个班次的成果,无形中加密了发车间隔。
再如“回程直放”的新型调度模式,也同样实现了不增加运力的情况下,有效加密发车班次。以1518M路为例,晚高峰期间,许多居住在滨文社区、江畔云庐等小区的居民会从中医药大学地铁站出站后会换乘1518M路回家。为了更贴合市民的这一出行需求,部分1518M路的班次在行驶至终点站滨文社区后,将不带客空跑回到中医药大学地铁站附近的新生站,继续载着乘客踏上回家路。这样一来,晚高峰期间的发车间隔将从10分缩短至8分,班次数量较之前上升12.5%,候车时间将大幅缩短,下班路将更快捷高效。而早高峰时段,市民已经习惯性乘坐发车间隔为10分钟的班次,同时,为节省车辆空驶的成本,早高峰时段依旧维持原有的发车频率。
这一系列精准调度举措的实施,不仅是对乘客出行需求的精准对接与高效满足,更是杭州公交在减少不必要运力投放、节约无效公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方面做出的创新尝试。杭州公交也将继续收集乘客对精准调度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并优化调度策略,持续为乘客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交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