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四阶段:从人口聚集到郊区扩张再到再城市化
城市化四阶段:从人口聚集到郊区扩张再到再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改变了人口的居住分布,还引发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深刻变革。本文将详细介绍城市化的四个过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帮助读者全面理解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社会现象。
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
- 经济结构变迁:城市化过程是农业活动逐步向非农业活动转化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
- 社会结构变迁:城市化是农村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人口以及城镇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向农村扩散的过程。
- 空间结构变迁:城市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向城镇地区聚集以及聚集后的再分散过程。
“城市化”的概念最早源于1867年西班牙工程师A.Serda的著作《城市化基本理论》,这一概念被用来大致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至20世纪,这一名词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城镇化水平的评价体系
除单独的人口比率衡量外,衡量城市化水平还有一整套整体的评价体系,包括:
- 城市人口比重
- 适龄人口的中学入学率
-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 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
- 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
- 城市人均住房面积
- 万人拥有医生数
-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指标
郊区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指城市郊区乡村型社会地域组织向城市型社会地域组织演变的过程,是城市蔓延的一种表现。许多大都市区内的居民在中心城区工作,并选择住在郊区的卫星社区,开车或搭乘公共交通上班。也有一些人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在家工作。
逆城市化
1970年代以来,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其主要特征是人口迁移的方向发生了倒转,即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向大城市区域迁移变为向非大城市区域迁移。大城市经历了人口净迁出,人口数量减少,而小城市和城镇以及部分农村地区人口迅速增长的过程。针对大城市发展开始趋缓的这种现象,美国地理学者布赖恩·J·L·贝里,于1976年首先提出了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的概念。
逆城市化的本质
与郊区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并不是指人口从城市中心向周围的郊区和农村地区的迁移,而是指人口从大城市区域向较小的城市和城镇的移动。“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更不是指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人口向卫星城迁移的倾向。“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反向运动,而是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更高层次的城市化。
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
美国:城市郊区化发生在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表现是城市人口向郊区转移,大城市外围分散布局卫星城镇。19世纪后期,在霍华德田园城市思想的影响下,首先一批富有阶层搬入郊区,在随后的半个世纪里,家庭汽车的大量使用和公共交通设施快速发展极大地加速了城市郊区化进程。
德国:城市化进程中,非常鲜明的特点,中小城镇是城市化的主体、城乡一体化程度高。德国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只有柏林、汉堡和慕尼黑,小城市(人口在2万~20万)在所有城市中占了76%。
日本:到20世纪20年代逐渐形成了日本的四大工业地带,这奠定了日本临海城市带格局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时日本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512%。
俄罗斯:城市化水平速度很快,十月革命以后的70年间其城市人口从01291亿人增加到11775亿,是原来的6倍。
再城市化
再城市化是针对逆城市化而言的一个应对过程,使得城市因发生逆城市化而衰败的城市中心区再度城市化的过程,是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四个连续过程的第四个过程。
具体实例与实践
再城市化的过程和实践,率先在一些城市化进展最早的西方主要工业化国家发生。例如,美国东北部地区的一些大中城市,在1980年代开始正视其自身经济结构不合理和人口减少的问题,并由公共部门主导进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年至1984年间,就有纽约、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等7个传统大型城市在城市中心区域内,再度历史性的实现了人口的正增长,出现了再城市化的过程。与此同时,英国伦敦的人口在连续30多年下降后,于1985年起开始微弱增长,也出现了再城市化现象。
在中国大陆,一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也在某种程度上处于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阶段。诸如,天津市调整城市产业结构,将分散布局在市区内海河两岸的工厂仓库整体搬迁至工业园区,在中心城区发展第三产业,并将海河流域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聚集区域,这种城市规划的过程与再城市化的过程是一致的。另外,同样是中国城市化较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也有部分城市开始将再城市化列为城市规划的议题进行探讨和实践。
本文原文来自cnctri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