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这些原因和预防方法家长要知道
儿童缺铁性贫血发病率高,这些原因和预防方法家长要知道
贫血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之一。虽然贫血的原因很多,但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由于缺铁性贫血起病较为隐匿,轻度贫血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因此,定期检查和预防非常重要。
当我们给6个月或者8个月的宝宝进行体检的时候,大多数会扎一下手指,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在给宝宝查血常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目的是评估一下宝宝是否发生了贫血。
而贫血,也是儿童、尤其是婴幼儿时期最血液系统疾病之一。虽然贫血的原因很多,但理论上来说缺铁性贫血是最为常见的。不过缺铁性贫血起病较为隐匿,轻度贫血症状不容易被发现,除了通过宝爸宝妈们仔细观察以外,还可以通过监测血红蛋白水平来进行评估。
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小儿缺铁性贫血的相关知识。
什么是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时期比较常见的疾病,起病隐匿,且贫血的临床表现缺乏明显的特异性,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可以导致多个系统的损害,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为什么会发生缺铁性贫血?
体内储铁不足:宝宝从母体中获得最多铁的时间是孕期的最后三个月。因此,如果宝宝早产、双胎、胎儿失血或者母亲孕期严重缺铁等原因都可能导致宝宝储存铁不足,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铁摄入量不足:婴儿单纯母乳或牛奶、羊奶喂养,到时间添加辅食的时间未及时添加辅食可导致铁摄入不足,继而导致缺铁性贫血。年长儿童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出现挑食、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导致铁摄入量不足,继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生长发育快:婴幼儿时期宝宝生长发育是比较迅速的,随着体重的增加、身高的增长、血容量的增加,对铁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若不及时添加含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则会引起缺铁,继而导致缺铁性贫血。
铁吸收障碍:如果孩子食物搭配不合理可影响铁元素的吸收,比如再给宝宝补充铁剂的时候,喝茶或者牛奶,都可能会影响铁元素的吸收。
铁丢失过多:正常婴儿每天排泄的铁元素相对于成人要多;如果宝宝存在慢性腹泻,可以影响铁元素的吸收,还可以加速铁元素的丢失;长期慢性失血如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可导致缺铁。
儿童贫血有哪些症状?
缺铁性贫血的宝宝,早期可五特异性的表现,随着病情的加重,可以出现以下症状:
一般症状:皮肤粘膜苍白,以口唇粘膜及指甲较为明显年龄偏大孩子会主诉乏力、头晕、眼前发黑年龄偏小孩子表现为不爱活动
神经系统症状:烦躁不安萎靡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
其他症状:食欲减退异食癖可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如何及何时检查?
检查方法:单独查血常规或者血红蛋白,可以通过采末梢血的方式进行(左手无名指指端),如果同时完善肝功能、肾功能等指标时,可以通过静脉采集血液进行检测。
推荐检查时间: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建议在生后3-6个月进行血红蛋白检测。其他儿童可在6-12个月时检查血红蛋白,其后建议每年检查1次。青春期儿童,尤其是女孩应常规定期进行血红蛋白检测。
婴幼儿如何预防贫血?
0-6月龄婴儿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的含量虽然不高,但是很容易被宝宝吸收。
如无母乳或母乳不足,可使用含铁的婴儿配方奶喂养。
宝宝6个月以后,可以开始添加辅食,乳强化铁的米粉、肉泥、动物肝泥等含铁丰富的食物。
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以强化铁的吸收。
建议早产儿、低体重儿自出生后1个月左右即给予铁剂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