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译《老人与海》:1952年的跨文化文学对话
张爱玲译《老人与海》:1952年的跨文化文学对话
1952年,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短短48小时内售出530万册,掀起全球阅读热潮。几乎与此同时,远在香港的张爱玲正面临着人生的困境。
这一年,张爱玲离开上海抵达香港,原本计划在香港大学继续学业,但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为了维持生计,她在香港大学文学院注册后,转而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了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
据张爱玲研究专家陈子善介绍,海明威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红遍西半球之际,张爱玲离开上海到达香港。迫于生计,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总领事馆新闻处找到一份翻译工作,参与大规模的美国文学作品中译计划,《老人与海》就在此之列。
在1955年版的 《老人与海》中译本序言中,张爱玲高度评价了原著:“我对海毫无好感。在航海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这世界上的水实在太多……所以我自己也觉得诧异,我会这样喜欢 《老人与海》,这是我所看到的国外书籍里最挚爱的一本。”
学者止庵称,从译文风格来看,张爱玲简洁干净的文风与海明威电报代码般的语言,有着一种默契的暗合。张爱玲的译文也有颇多精彩之处,诸如形容老人的眼睛,吴劳的译本中 “它们像海水一般蓝,显得喜洋洋而不服输”,余光中则翻译为“他的眼睛跟海水一样颜色,活泼而坚定”,张爱玲则译为 “他的一切全是老的,除了眼睛。眼睛和海一个颜色,很愉快,没有战败过”。优劣姑且不问,张爱玲的翻译显然更有精神代入的痕迹,也更确切捕捉到老人刚毅的一面。止庵认为,张爱玲的中译本也明显代入了个人的语言风格,这个译本 “像两股墨西哥湾的洋流,汇合在一个点上,一柔一刚,互相影响和诠释对方的内涵”。
张爱玲的《老人与海》不仅是她翻译生涯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东西方文学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这场跨文化的文学对话,展现了文学无国界的魅力,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伟大作家在困境中的坚持与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