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从个案到防治——邯郸初中生被害案引发的思考
校园欺凌:从个案到防治——邯郸初中生被害案引发的思考
近日,河北邯郸初中生被害案一审宣判,三名未成年被告人因故意杀人罪分别被判无期徒刑、十二年有期徒刑和不予刑事处罚。这起震惊全国的校园暴力案件,再次引发了社会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广泛关注。
这起案件的判决结果,不仅体现了法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肃处理,也警示我们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等罪行的,也应当负刑事责任。即便是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犯下严重罪行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同样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校园欺凌不仅会对受害者造成身体伤害,更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表明,遭受欺凌的学生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自尊心下降等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杀倾向。因此,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
建立责任明确的治理体系
各国在防治校园欺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英国通过《教育法案》和《教育及监督法》明确了教育部、地方教育部门、校管会、校长、教职工等各方的责任。韩国则建立了教育部、地方教育厅和学校三级校园暴力防治体系。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开展多元化预防措施
预防校园欺凌需要多管齐下。法国设立“全国反校园欺凌日”,芬兰构建虚拟学习平台,日本开设“道德”学科课程,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同时,开通求助热线、开设专题网站等,也为受害者提供了及时的援助渠道。
细化干预处理程序
英国多数学校设计了严密的处理流程,包括报告、调查、调解、惩戒和后续支持等环节。日本的《防止欺凌对策推进法》也详细规定了校园欺凌的调查发现、报告、协商、保护和惩戒等程序。这些精细化的管理措施,有助于及时发现和处理校园欺凌事件。
严格教育惩戒机制
美国、英国、芬兰等国都建立了严格的教育惩戒机制。美国各州反校园欺凌法规定了多种制裁方式,包括暂停学习、开除等。英国则赋予教职人员训诫、隔离、停学等惩戒权。这些措施不仅针对欺凌者,还包括帮凶、围观者等,体现了全面治理的理念。
追究刑事责任
在一些严重案件中,校园欺凌可能上升为刑事犯罪。美国、韩国等国都规定了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追究制度。例如,美国50个州中有37个州未规定刑事责任的年龄下限,若未成年人在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时能够辨别是非且带有主观故意,将会被以成年人的标准进行处罚。
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干预;学校应建立完善的预防和处理机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则应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邯郸初中生被害案和山西大成双语学校欺凌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校园欺凌问题不容忽视。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充满爱的校园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