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脾胃养护这样做:饮食运动中医调理三管齐下
冬季脾胃养护这样做:饮食运动中医调理三管齐下
随着冬季的到来,很多人开始出现脾胃虚弱的症状。35岁的张女士最近就常常感到疲乏、胃口不佳,伴随失眠和掉发等问题。其实,像张女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其健康与气血生成、脏腑功能等密切相关。那么,在寒冷的冬天,我们该如何养护脾胃呢?
饮食调养是关键
冬季饮食应以温补为主,适量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奶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同时,应避免过多食用生冷、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脾胃。秋天素来干燥,像银耳、莲藕、百合、梨、鸭肉等滋润身心的食材都是不错的选择。
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山药、红枣、莲子、薏米、芡实、南瓜等。这些食物不仅能够增强脾胃功能,还能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秋季气温下降,人体代谢相对减缓,因此应适当减少每餐的进食量,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脾胃负担。
以五谷杂粮为基础,搭配适量的肉类、蔬菜和水果,保证营养均衡。注意不要素食或吃太多肉类,合理搭配荤素食物,有助于满足身体对多种营养素的需求。
运动调养不可少
秋季气候宜人,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脾胃功能。建议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低强度运动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每天早晚可各进行一次腹部按摩。具体方法为:仰卧在床上,以肚脐为中心,用手掌顺时针方向轻轻按摩腹部约20圈。这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功能。
中医调理助养生
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外治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秋季可选用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每次10-15分钟,每周2-3次,可温补脾胃,有助于提升脾胃阳气,增强体质和正气。
拔罐通过负压作用,能够疏通经络、健脾和胃、调和气血、驱邪外出。对于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可选择脾俞、胃俞等穴位进行拔罐,以改善脾胃功能,缓解不适症状。
足三里: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处。按摩或艾灸此穴可健脾和胃、补中益气。
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处。按摩或艾灸此穴可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神阙:即肚脐眼,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按摩或热敷神阙穴可温阳散寒、调理脾胃。
实用食疗方案
山药薏米芡实粥:取山药粉、芡实粉、薏米粉各30克,先用热水调开,然后放入白粥中加水煮,最好边煮边搅拌,以免糊锅,15-20分钟左右即可。此粥有健脾益胃之效。
陈皮三仙饮:取陈皮10克、焦山楂15克,炒麦芽、炒谷芽各10克,用沸水冲泡,浸泡10分钟,代茶饮,每剂冲2-3次,每日1-2剂。消食除胀、健脾和胃,适用于因过食肉类或面类而出现的腹胀不舒、胃部不适、食欲不振等。
白术椒姜炖猪肚:准备猪肚1个,用食盐、白酒揉洗干净;100克糯米用水泡透,10克陈皮切成细粒,12克生姜切片,适量胡椒捣碎,25克白术用纱布包好,一起放入猪肚内,加入食盐、料酒,猪肚两端用线扎紧。将猪肚放入炖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炖煮1小时左右,至猪肚、糯米烂熟。取出猪肚内容物,将猪肚切片,每日食用2次,可于2日内吃完。本品能补脾益气、温中健胃。适用于脾胃虚弱、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脘腹喜温、隐痛胀满、大便溏薄之人。
注意事项
避免饮食不当:吃得过饱、油腻或暴饮暴食,特别是晚饭吃得晚,频繁饮酒,尤其会给脾胃造成负担。
“坏”情绪:中医认为,情绪对脾胃健康有很大影响,生气、焦虑等负面情绪不仅影响消化功能,还容易导致腹痛、腹胀等问题。
寒冷刺激:冬季气温下降时,腹部受凉容易引发脾胃不适,如腹痛或腹泻。特别是在骑电动车等外出时,要注意腹部的保暖,以免寒气伤害脾胃。
专家提醒,生活中要避免暴饮暴食、过度油腻、吃得过饱等不良习惯。晚餐应控制食量,避免过晚进餐和食用油腻食物。情绪也是脾胃的“敌人”,生气、焦虑或长期压力过大会导致脾胃气机不畅,从而影响消化吸收。因此,保持心态平和至关重要。
此外,虽然冬季养生很重要,但也要根据自己的体质科学养生。在中医里面,体质一般会分9种,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了解自己的体质后,才能更好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感觉脾胃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案,如参苓健脾胃颗粒等中成药,或者艾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法。只有科学养生,才能真正达到养护脾胃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