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春日田园生机勃发,王维笔下却藏离愁——解读《春中田园作》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春日田园生机勃发,王维笔下却藏离愁——解读《春中田园作》

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以清新脱俗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春日田园的生动画面,同时巧妙地融入了对远行客的思念之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王维笔下的春日离愁与田园诗意。

诗作原文

《春中田园作》
唐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详细赏析

《春中田园作》是一首富有田园情趣的诗歌。开篇两句“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以春鸠的鸣叫和杏花的洁白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田园画卷。春鸠的鸣叫声清脆悦耳,为寂静的村落增添了几分生机;而村边的杏花洁白如雪,更是为这春日田园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接下来两句“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人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手持斧头砍伐高高的桑枝,扛着锄头探测泉水的流向。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农人们勤劳的身影,也暗示了春天的到来为农事活动带来了新的生机。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两句,诗人以归燕和旧人为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更迭。归燕能够识别出旧时的巢穴,而旧人则在新的一年里翻开新的日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展现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期待和憧憬。

最后两句“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是诗中的点睛之笔。诗人在举杯欲饮之际,忽然放下酒杯,心中涌起一股惆怅之情。他想起了那些远行的客人,心中不禁感到一丝孤独和寂寞。这两句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客的思念和牵挂,同时也将全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写作背景

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创作于唐朝盛世时期。当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们安居乐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维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这首富有田园情趣的诗歌。通过对春日田园的描绘和对远行客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后代评价

《春中田园作》以其清新脱俗的田园风格和深沉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道:“右丞(王维)田园诗,能以景寓情,以情写景,景明情透,故佳。”这句话准确地概括了《春中田园作》的艺术特色和价值所在。

练习题

选择题

下列对《春中田园作》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两句以春鸠的鸣叫和杏花的洁白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日的田园画卷。

B.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两句诗展现了农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C.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新生活的期待。

D. 诗歌最后两句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客的思念和牵挂。

答案:B

解析:“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两句诗展现的是农人们忙碌的身影,而非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因此,B选项的赏析是不正确的。

解析题

请分析《春中田园作》中“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层情感,并结合全诗谈谈这两句诗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答案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两句诗蕴含了诗人对远行客的深深思念和牵挂之情。诗人在举杯欲饮之际,忽然放下酒杯,心中涌起一股惆怅之情。他想起了那些远行的客人,心中不禁感到一丝孤独和寂寞。这种情感与前面所描绘的春日田园的生机与活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在表达主题上,“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两句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诗前六句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春日田园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农人们的勤劳身影,展现了一幅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画卷。然而,最后两句诗却突然转入了对远行客的思念和惆怅,使得全诗的情感基调由欢乐转为哀愁,主题也由描绘田园生活转向了表达离别之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得全诗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诗人通过描绘春日田园的美景和农人们的勤劳身影,为表达离别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而美好的背景。然而,在这个美好的背景下,诗人却突然想起了那些远行的客人,心中涌起一股惆怅之情。这种情感的对比和冲突,使得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也更加珍惜和怀念那些已经远去的人和事。

因此,“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远行客的思念和牵挂,也展现了诗人深刻的情感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力。它们在全诗中的位置和作用至关重要,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完整和深刻。

《春中田园作》是一首富有田园情趣和离别情思的诗歌。通过对春日田园的描绘和对远行客的思念,诗人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不仅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也赢得了后人的广泛赞誉。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很难再体会到那种深沉的离别之情和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通过阅读这样的经典诗歌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那种真挚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让我们一起珍惜这些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