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所AHPND防控技术获专家点赞,对虾养殖成功率突破85%
黄海所AHPND防控技术获专家点赞,对虾养殖成功率突破85%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以下简称“黄海所”)在唐山市曹妃甸区展示了其最新研发的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精准防控技术,并顺利通过专家现场验收。这一突破性成果不仅显著提高了对虾养殖的成功率,还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AHPND:对虾养殖业的“头号杀手”
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HPND)是由携带特定毒力基因的弧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疾病,主要危害对虾。病虾会出现活力下降、甲壳变软、肝胰腺变白、萎缩并出现黑色斑点和条纹等症状。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对虾养殖主产区频繁发生,给养殖户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创新技术:精准防控,对症下药
针对这一难题,黄海所科研团队经过多年攻关,成功研发出对虾AHPND精准防控技术。该技术体系集“高质量苗种+功能饲料+有害菌定量化控制”于一体,通过添加自主研发的榆银虾康散制作功能饲料,辅以抗菌肽复合物、益生菌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物等技术产品,实现了对对虾疾病的精准防控。
黄海所王印庚研究员介绍,该技术体系旨在将病害防控关口前移,探索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水产疫病防控与健康管理新模式。这一创新思路不仅能够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还能显著提高对虾的养殖成功率。
应用效果:养殖成功率大幅提升
2024年9月1日,黄海所在唐山市曹妃甸区组织了对虾AHPND精准防控技术的应用示范现场验收。专家组成员随机抽查了三家养殖场的试验池塘,进行样品采集、测重估产、健康检查,并核查了养殖场的生产管理记录。
验收结果显示,应用该技术的养殖对虾体色和健康状况良好,肝胰腺和肠道正常,未见患AHPND疾病的临床症状。现场测产对虾规格在18~28尾/斤,平均存活率高达77.28%,对虾养殖测产在820~1140斤/亩。
更令人振奋的是,该技术在曹妃甸区和丰南区的应用示范面积达到了1523亩,覆盖区域内60余家养殖户,养殖成功率高达85%以上。这一成绩不仅突破了当地对虾AHPND防控的难题,也为我国对虾重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宝贵的样板。
技术创新:从“治”到“防”的转变
黄海所的这项技术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效果,关键在于其创新的防控理念和技术手段。传统的对虾疾病防控往往侧重于“治疗”,即在疾病发生后采取措施。而黄海所的技术则将防控关口前移,注重“预防”。通过使用功能饲料和多种技术产品,该技术能够在对虾养殖的早期阶段就建立起有效的疾病防控体系,从而大大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此外,该技术还实现了对有害菌的定量化控制。通过精准调控养殖环境中的有害菌数量,可以有效避免疾病爆发,同时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既提高了养殖效率,又保障了对虾产品的质量安全。
行业意义:推动对虾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黄海所的这项技术不仅为对虾养殖业带来了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更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我国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传统养殖模式面临的疾病风险、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黄海所的精准防控技术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通过推广这项技术,可以有效降低对虾养殖的疾病风险,提高养殖成功率,从而推动对虾养殖业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这项技术的成功也为其他水产养殖疾病的防控提供了有益借鉴。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类似的创新技术出现,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展望:科技创新引领养殖业新未来
黄海所的对虾AHPND精准防控技术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面对日益复杂的养殖环境和疾病挑战,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期待,随着更多像黄海所这样的科研机构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水产养殖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不久的将来,餐桌上美味的对虾不仅更加安全、健康,也凝聚着更多科技创新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