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癌症防控策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最新癌症防控策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近日,第十一届国家癌症中心学术年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了癌症防控的新策略。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表示,经过国家多年努力,我国总体癌症生存率已从本世纪初的30.9%提升至43.7%,并计划在2030年达到46.6%。
赫捷院士指出,中国癌症的发病与死亡状况介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兼具两者的发病谱特点。尽管发病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但死亡率略高。这与中国的特定国情紧密相关。中国癌症患者数量偏多,主要归因于庞大的人口基数。据国家癌症中心最新数据,我国癌症发病人数为482万例,死亡人数为257万例。
为实现降低发病率、提高生存率的目标,国家癌症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要任务是加强防癌知识的普及,逐年提升全民防癌知识知晓率,中长期发展规划中预计知晓率将达到80%。同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从源头上减少癌症发病。其次,针对全人群或高危人群建立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制度,鼓励高危人群积极参与筛查,以提高检出率,实现早诊早治,从而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第三,加强各医疗机构的癌症规范化诊疗,提升治愈率,进而提高生存率。最后,强化各医疗机构的质量控制,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提升我国整体癌症诊治水平。
在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面,国家癌症中心已在辽宁、山西、河南及深圳成功构建了四个区域医疗中心。这些中心的建设,不仅显著提升了当地癌症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更实现了与北京总院治疗水平的同质化。为确保区域医疗中心的高水平运行,国家癌症中心每年向这些中心派遣大量高水平专家。得益于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患者向北京转诊的比率显著降低。以山西为例,向北京的转诊率已大幅下降86%,辽宁则下降了19%。
国家癌症中心党委书记张勇强调,癌症防治工作的核心在于“早”,即强调早期筛查与早诊早治的重要性。通过筛查手段早期发现肿瘤,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治愈率,延长5年生存率,并大幅度降低死亡率。此外,早期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于晚期患者有显著改善,减少了病痛对日常生活的侵扰。尤为重要的是,早期筛查与诊断能够有效降低治疗成本,为家庭和社会减轻巨大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我国相继启动了城市与农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淮河流域重点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以及农村妇女“两癌”筛查项目等。这些有组织的筛查活动使我国在癌症早诊早治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每年覆盖人数超过8000万人次,重点地区重点癌种的早诊率已达到80%以上。
在具体筛查方法上,以肺癌为例,低剂量计算机断层扫描(LDCT)是目前最有效的筛查方法,可将早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80%以上。国家癌症中心影像诊断科唐威医生建议,年龄50~80岁,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人群应定期进行LDCT筛查:吸烟≥20包年,或被动吸烟≥20年;有长期职业致癌物暴露史;一级、二级亲属患肺癌,同时吸烟≥15包年或者被动吸烟≥15年。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的研究成果显示,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我们可以预防近50%的新发癌症。具体来说,建议遵循以下几点: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每天摄入超过25种不同种类的食物,包括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奶制品、全谷物和粗粮;坚持适度运动,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定期运动可以降低13种癌症的发病率;防护紫外线照射,避免长时间直接暴露在强烈的阳光下;拒绝烟草,远离烟草烟雾中的有毒物质;预防致癌病原体感染,定期进行检查并接种疫苗。
专家建议,40岁以下的年轻人应从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入手,比如坚持适度运动、减少熬夜、按时用餐;7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应注重定期筛查,即使感觉身体健康,定期体检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癌症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