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泰山:从“赤无毛”到“齐鲁青未了”的生态重生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2:3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泰山:从“赤无毛”到“齐鲁青未了”的生态重生之路

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与文化名山,其生态环境的变迁不仅是自然历史的见证,更是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生态演变缩影。上世纪30年代,泰山历经战火,泰山名木古树、珍稀植被被破坏殆尽,曾经的“青未了”一度沦为“赤无毛”,植被数量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限度。偌大的泰山仅在庵、观、寺周围及登山盘道两侧剩下残林不足3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2%,一片荒芜,满目疮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泰山的生态修复历程从战火废墟中重生为“齐鲁青未了”的人间奇观。再此过程中,泰山林业人的艰辛付出以及当代生态保护措施,为我国山岳型自然遗产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宝贵的启示。

历史回眸:泰山植被的沧桑变迁
泰山的植被变迁,是中华文明史上一段不可忽视的生态史。自古以来,泰山便以其茂密的林木著称,史书上曾有“茂林满山,合围高木不知有几”“朱樱满地,古木参天”“凌汉峰南竹树森森,未见先鸣”“盘道两侧,茂林涧草”等记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把绿化保护泰山当成自己的职责和义务。
泰山是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之地,因而历代统治者比较重视对泰山林木的保护。秦始皇到泰山封禅的时候下令“勿伐草木”。汉武帝刘彻曾八次登封泰山,植柏树千株。并专门设有郡守管理泰山事务,还设有山虞长管理庙宇、山林。唐玄宗封禅泰山时降旨:“近山十里禁止樵采”。宋真宗登封泰山时诏谕:“树当道者勿伐”。自唐代到宋代、金代、元代,因有护持山林之诏令,泰山原生植被保存较好。
然而历经战乱,泰山名木古树惨遭破坏,植被覆盖率急剧下降,昔日青翠盛景已不复存在。这一时期,泰山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是对自然资源的巨大损失,也是对文化遗产的无形伤害。
实践探索:泰山林业人的艰辛与奉献
1948年泰安城解放,当年9月,泰山专署就颁布了《关于森林树株保护的布告》,要求“爱护现有树株,奖励封山造林,鼓励在山荒空地种植果树、桑树”。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泰山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将其纳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议程。通过颁布一系列政策法规、设立专门机构、实施大规模植树造林等措施,对国有荒山进行了大面积封山育林和人工绿化。

经历过战火洗礼的第一代泰山林场人,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无论春夏秋冬,不分男女老少,面对山高路险的恶劣环境,克服严寒酷暑,住石屋、搭窝棚,不讲报酬,无私奉献。由于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搭建石屋成了林场工人唯一的庇护、休息的场所。石屋大多就地取材,墙壁石头采用山上的块石、片石垒成,屋顶用麦草覆盖,这种以石为墙干草为顶的石屋构造,简陋却实用,具有极强的山区特性。大家天刚亮就上山,天黑后才收工返回,涉涧越险,风餐露宿,在无法攀缘的悬崖峭壁,就用绳索吊植幼苗,或是将树种子塞进泥球里抛掷上去,让树种在悬崖裂缝中生根发芽。如今的泰山,仍然保留着第一代泰山林场人住过的46个石屋子,800余个帐篷。
经过泰山人多年来的艰苦奋斗,泰山植被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巨大的提高与恢复,最终形成了无峰不绿,有水皆清的自然景观,成为我国江北地区人工绿化最好的大山之一。
未来展望:守护绿色泰山的长远之策
当前,泰山已实现了从荒凉到绿意的华丽转身,但生态保护与绿化工作任重而道远。近年来,泰山景区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实际,明确了泰山森林的主导功能为生态服务功能,确立了培育健康风景林的工作目标,在加强科学规划与管理、推广近自然森林经营模式、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泰山林场也已成为融生产经营、教学实习、科研、科技推广示范、森林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公益型林场。

同时,为更好地绿化美化泰山,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泰山生态保护与绿化事业,形成人人关心、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泰山景区于近年发起了“泰山云植树”活动,截至目前,共有上千人通过“泰山云植树”微信小程序进行线上认养。线上捐赠的“泰山云植树”资金,将会全部用于泰山植树造林、林木后期养护和抚育。“泰山云植树”为人们提供了互联网种树的新模式,也为泰山生态环境的改变积聚了正能量。
泰山的生态修复历程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只要人类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科学规划与科学管理,就一定能够实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生。未来,泰山将继续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丽、健康的自然遗产。同时,我们也期待泰山成功经验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与应用,共同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