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焘路线错误致西路军兵败,敌强我弱雪上加霜
张国焘路线错误致西路军兵败,敌强我弱雪上加霜
1936年10月,西路军在陈昌浩、徐向前的率领下,奉命前往宁夏建立根据地,以打通通往外蒙古的国际路线。然而,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西路军最终在河西走廊陷入马家军的重重包围,导致兵败祁连山。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深入分析西路军失败的原因。
张国焘错误军事路线的影响
西路军成立之初,张国焘仍拥有较大的决策权。他虽然迫于形势率军北上,但内心仍想“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因此,他擅自命令西路军“西渡黄河”,表面上向宁夏方向佯动,实则意图向西发展,独立创建根据地。
张国焘的如意算盘是,只要西路军保持较强实力或在甘肃站稳脚跟,中央就不会对他怎么样。考虑到张国焘在红四方面军中的影响力,毛主席在特殊时期给予了四方面军较大的自主权,这也导致西路军在战略决策上受到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影响。
领导层战略战术指挥的不足
2万人的大部队进军甘肃戈壁腹地,中央军委和西路军都缺乏必要的调查研究和提前准备。由于信息有限,对河西走廊地区的自然地理、政治现状、民族信仰状况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特别是对敌人的作战特点、风格习性等缺乏必要的前期研究。
当地回民地区民族矛盾突出,老百姓对突然闯入的部队极度抗拒,加上长期驻扎导致“与民争食”的事实,使得西路军难以获得当地群众的支持。而当地“地瘠民贫”,能够提供的粮食物资十分有限,时间越长越难坚持。
国际国内形势的剧烈变化
西安事变的爆发使得西北三角军事同盟面临土崩瓦解的危险,国内政治军事形势瞬息万变,直接导致西路军战略任务短时间内发生急剧调整,在东进与西进之间徘徊不前。
用徐向前的话来说,战略任务“飘忽不定”,反映出中央内部存在极大的争论,这实际上是中央军委在苏联、共产国际、国民党各派势力的压力下做出的“应激反应”。事发突然,同时又事关重大,毛主席当时也是寝食难安,中央各方意见也是莫衷一是。
马家军力量的强大
参与围攻西路军的敌人有正规军3万人,地方民团7万余人,人数比我军多六倍,且敌骑兵骁勇善战、极度残暴,可以发挥机动灵活的优点,在河西走廊千里荒漠中如鱼得水、得心应手。我军即使打了胜仗,也很难抓到俘虏,很难有战斗缴获,难以弥补消耗,旷日持久劣势尽显,以致西路军只有消耗,没有补充,最后弹尽粮绝,陷于失败。
作为当时红军中的一支实力较强的主力部队,西路军的失利是中国革命的一次重大挫折。广大西路军指战员在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作战五个月,有力的策应了河东友军的行动,虽败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