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一座承载1800年历史的边塞文化名城
忻州:一座承载1800年历史的边塞文化名城
忻州古城,这座承载着1800年历史沧桑的边塞重镇,自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筑城置新兴郡以来,历经风雨,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作为“晋北锁钥”,忻州古城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文化交融的枢纽,孕育了独特的边塞文化。
千年古城,沧桑巨变
忻州古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因羌胡大扰,曹操内迁四郡置新兴郡,奠定了今日忻州的雏形。古城历经曹魏、西晋、五胡十六国二百余年,一直被称为九原城。北魏太平真君九年置肆州(州治九原),基本统今忻州市地域全部。古城自建城以来,历代皆有修葺,北魏、隋、唐、明等朝代都对其进行了修葺和扩建。
边塞重镇,文化交融
忻州古城素有“晋北锁钥”之称,是连接冀、陕、蒙的商贸集散地,也是山西重要交通枢纽、军事要塞之地。作为长城重要节点,忻州的边塞文化源远流长。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碰撞的前沿。这里曾是“三关重镇”,“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要塞,见证了无数金戈铁马的岁月。
忻州古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多元文化的交汇之地。五台山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蒙等多种民族的特色,五寨县八大角秧歌既有汉民族舞蹈的轻柔飘逸、俊秀洒脱,又有蒙古族歌舞的粗犷豪迈、气势恢宏。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塑造了忻州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
文化传承,古今辉映
忻州古城拥有288处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类型以古建筑居多。全国仅存的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有两座在忻州,依附于古建筑中的彩塑近万尊,寺观壁画达两万多平方米。近年来,忻州古城积极引进非遗文创手艺人,为手艺人打造创业立业平台,活化古城生活生产场景。
90后非遗木雕传承人闫帅,通过使用现代工具和思维,将木作技艺及产品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作出既具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作品,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
保护与创新,焕发新生
近年来,忻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古城保护与文化传承工作。2017年启动古城保护改造项目,包括秀容书院、泰山庙、城墙等多个项目,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荣的景象。如今的忻州古城,不仅保留了古朴的风貌,更融入了现代元素,成为文旅融合的典范。
忻州古城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以中国杂粮之都、东方佛教之都、晋北温泉之都为支撑,复现明清时期忻州古城商贸繁盛、休闲安逸的社会生活画卷。古城内云集上百家当地及全国名优小吃、主题餐厅和特色民宿,文创小店、酒吧、咖啡馆等应有尽有,为游客呈现丰富多样的旅居体验。
忻州古城,这座承载着1800年历史沧桑的边塞重镇,正以崭新的姿态,续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文化与创新并存,展现出一幅生生不息的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