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健委2024糖尿病饮食指导:科学控糖
卫健委2024糖尿病饮食指导:科学控糖
2024年7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最新版的《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权威的饮食指导。其中,关于主食摄入的三个要点——“不低碳”、“低生糖”和“粗细配”,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那么,这三个看似简单的概念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又该如何在日常饮食中落实呢?
不低碳: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应控制在45%-60%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曾经在控糖和减重圈中风靡一时,但最新的研究和指南却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国家卫健委明确指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应控制在45%-60%之间,不建议长期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
这一建议并非空穴来风。《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1)》指出,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虽然在短期内有助于减重和血糖控制,但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明确。而《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更是明确指出,长期采取高碳水化合物摄入(供能比>70%)或低碳水化合物摄入(供能比<40%),均有可能增加死亡风险。
这并不意味着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完全不能碰。对于部分超重/肥胖的人群,在医生评估后,可以考虑阶段性地采取这种饮食策略。关键在于“不长期”,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
低生糖:选择低GI和低GL的食物
既然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无法长期执行,那么,有没有既能长期坚持又能有效控糖的饮食策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低升糖饮食”。
“升糖指数(GI)”和“血糖负荷(GL)”是衡量食物对血糖影响的重要指标。GI值反映食物与葡萄糖相比的升糖能力,而GL值则综合考虑了食物的GI值和碳水化合物含量。《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2版)》明确指出,长期坚持低GI/低GL饮食有利于血糖控制,甚至可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粗细配:全谷物和杂粮占主食一半以上
对于不想费力计算GI和GL的朋友们,2024版《高血糖症营养和运动指导原则》提供了一个简单实用的解决方案:在制作主食时注意“粗细配”,确保每顿主食中至少有一半是全谷物、杂粮等“粗粮”。
全谷物和杂粮富含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避免血糖大幅升高。例如,燕麦、糙米、藜麦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将这些粗粮与精制米面搭配食用,不仅口感丰富,更有助于血糖稳定。
实用建议:从食材到搭配
除了遵循“不低碳”、“低生糖”和“粗细配”这三个原则,糖尿病患者在日常饮食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食材选择:优先选择低GI的主食,如糙米、燕麦、荞麦等。蔬菜应以深绿色为主,每天摄入量不少于500克。水果则需根据血糖控制情况适量食用,推荐选择樱桃、李子、草莓等低GI水果。
食物搭配:避免“碳水炸弹”组合,如土豆丝配米饭、馒头配稀饭等。推荐采用荤素搭配的方式,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再吃主食。
用餐方式:少量多餐,每天可分5-6餐进食。注意用餐顺序,先喝清淡的汤,再吃蔬菜和肉类,最后吃主食。
注意事项:烹饪时尽量保持食物的完整形态,少加水,采用急火快煮的方式。避免食用油炸主食和高盐食物。
真实案例:从7.3到5.0的转变
小张是一位90后糖尿病患者,最初在体检中发现血糖高达7.3,但并未引起重视。直到出现口渴、乏力等症状,血糖升至14时才开始积极治疗。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小张的血糖逐渐下降,如今已稳定在5点多的正常范围。
小张的转变并非个例。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的饮食管理,成功控制了血糖水平,提高了生活质量。正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指南所强调的,合理的饮食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一环。通过遵循“不低碳”、“低生糖”和“粗细配”这三个原则,结合具体的食材选择和用餐方式,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实现科学控糖,享受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