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地狱”仪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破地狱”仪式: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2024年11月9日,电影《破·地狱》在香港公映,截至发片时票房已超过9500万港元,有望超越《毒舌大状》的1.15亿成绩,登上香港华语电影票房冠军。这部电影以殡仪业为题材,通过展现广东传统丧礼仪式“破地狱”,探讨了人与人、生与死的议题。但“破地狱”仪式究竟是什么?它真的能治愈心理创伤吗?
仪式的起源与传统意义
“破地狱”仪式源自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见到亡母在地狱受苦,便请求释迦牟尼帮忙,最终以禅杖打破地狱门,将母亲亡魂救出,使其得以解脱轮回。因此,“破地狱”就是指喃呒师带领亡者,从九层地狱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在中国道教及民间信仰中,当一个人去世后,亡者的灵魂将由地狱执法者“牛头马面”护送到阴间,接受地狱阎王审判。仪式过程中,喃呒师会挥动桃木剑,作穿步及破瓦等动作,象征引领先人走出地狱的束缚。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一位亡者都需要进行破地狱仪式。若亡者年轻逝世、意外身亡、自杀,家属才会进行破地狱仪式。
现代意义与心理疗愈
电影《破·地狱》将“破地狱”仪式赋予了新的现代意义。影片中,婚礼策划师魏道生因疫情转行成为丧礼经纪人,在与喃呒师傅文哥的共事过程中,逐渐理解了“破地狱”的真谛:尊重逝者,尊重死亡本身,以及活在当下的人们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心灵“祝祷”。
“破地狱”仪式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超越了传统的宗教意义,成为一种帮助人们面对死亡、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是一种对逝者的纪念,更是对生者的慰藉。通过参与仪式,人们能够更好地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找到继续前行的力量。
心理学视角的解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破地狱”仪式与现代人面对困境的心理过程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仪式中的“破”象征着打破旧的,迈向新的,这与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的克服过程不谋而合。当人们陷入困境时,往往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而“破地狱”仪式则鼓励人们勇敢面对,寻找突破。
心理学研究表明,改变认知和采取行动是克服困境的关键。仪式中的各种象征性动作,如挥动桃木剑、焚香祷告等,实际上是在帮助人们转换思维模式,从消极转向积极。同时,仪式的参与感和庄严感,也为人们提供了行动的动力,让他们在完成仪式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
结语:文化传承与现代价值
“破地狱”仪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它不仅保留了原有的宗教意义,更被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和心理疗愈功能。它提醒我们,面对死亡和失去,我们并非无能为力。通过仪式的参与,我们能够找到内心的平静,重新发现生活的意义。
正如电影《破·地狱》所展现的那样,“破地狱”仪式不仅是为了超度亡灵,更是为了抚慰生者的心灵。它教会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有勇气和力量去“破”除旧的,迈向新的。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文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