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东西双塔矗立,开元寺见证泉州1300年沧桑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43:4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东西双塔矗立,开元寺见证泉州1300年沧桑

开元寺,这座拥有超过一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从唐代的石柱到民国时期的重建,开元寺见证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其中,天王殿的石柱和对联更是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

01

建筑特色:千年古刹的艺术瑰宝

开元寺的天王殿,也就是寺院的山门,现存建筑是公元1925年修建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这种造型正是唐朝石柱的典型风格。更令人称奇的是,石柱上悬挂的一副木制对联“此地方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这副对联大有来头,上联是南宋大理学家朱熹所撰,下联则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所写,两位文化巨匠的墨宝在此交相辉映,为开元寺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气息。

跨过山门,便是拜亭。站在这里,东西两塔拔地而起,气势恢宏。东塔名为“镇国塔”,西塔名为“仁寿塔”,它们高达40多米,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也是泉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这两座石塔不仅是佛教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国古代石构建筑技艺的巅峰之作。

主建筑大雄宝殿,又称“百柱殿”。原计划设立一百根柱子,但为了放置佛像和腾出佛教朝拜的空间,最终采用了加长珩梁的设计,减少了立柱数量,成为拥有86根柱子的“百柱殿”。这种独特的设计,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又展现了佛教文化的包容与和谐。

02

历史沿革:见证千年沧桑变迁

开元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年)。据记载,泉州人黄守恭因感桑树吐白莲花的瑞兆,舍宅为寺,创建了这座千年古刹。初名莲花道场,后改称紫云寺,最终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正式定名为开元寺。

开元寺历经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变迁。在宋代,开元寺达到了鼎盛时期,拥有支院一百二十处。元代时,这些支院合并为大开元万寿禅寺。明清时期,开元寺经历了多次修缮和重建,其中黄氏家族多次慷慨捐助,为寺院的保存和修缮做出了重要贡献。

03

文化典故:黄守恭的舍地传奇

开元寺的创建与一位名叫黄守恭的泉州儒商密切相关。据《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黄守恭宅邸的桑树吐出白莲花,他因此决定舍地建寺。初名莲花道场,后改称紫云寺。寺建成后,寺僧感念黄守恭之大德,在戒坛东翼建檀越祠奉祀之。

黄守恭的善行不仅体现在舍地建寺上,他还教子有方,让五个儿子自谋生计,凸显其智慧光芒。紫云黄氏后裔对开元寺一直怀有独特的情义,历代都有族人慷慨捐助,参与寺院的修缮和重建。这种世代相传的慈善精神,为开元寺增添了更多的人文价值。

04

千年古刹的历史价值

开元寺不仅是佛教文化的圣地,更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和佛教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同时,开元寺也是闽南地区慈善精神的象征,黄守恭、道询等人的善行事迹,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行善积德,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如今的开元寺,依然香火鼎盛,游人如织。它不仅是一座宗教建筑,更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向世人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变迁。站在开元寺的天王殿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佛教文化的深邃与包容。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