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传统文化赋能立德树人
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传统文化赋能立德树人
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沉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并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其当代价值不言而喻。
挖掘核心价值观念,筑牢思政之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思政教学可以汲取历史上的盛世经验,借助文景之治、开元盛世的治国理念,来涵养学生的家国观念。同时,《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本思想、《墨子·尚方》的文明观以及《论语·学而》的和谐思想,亦深刻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这些思想精髓对于塑造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融合教育体系,拓展思政之维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形势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是拓展思政教育维度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在教材编写方面,高校可以组织专家学者自编教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时代特色和校本特色的思政教学内容。
弘扬传承优秀文化,彰显思政之效
传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其独特魅力和优秀元素,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的关键。高校应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理念,来培育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可以通过讲述陆游、文天祥等历史人物的爱国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解读韩愈的勤劳精神和敬业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通过阐释《论语·为政》中的诚信理念,教育学生做人做事要讲诚信;通过《左传·隐公六年》中的亲睦和善思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还可以与地方文化部门、教育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育人项目。
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先进元素,高校能够进一步筑牢思政教育的基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创新融合教育体系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维度,更使其贴近时代、生活与学生实际。
本文原文来自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