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企业职务侵占案频发,暴露出企业内部治理短板
知名企业职务侵占案频发,暴露出企业内部治理短板
近日,字节跳动和网易相继公布反腐进展,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字节跳动103人因违法违规被辞退,其中11人被立案侦查;网易则有9人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27家公司被列入永不合作清单。这些案例再次敲响警钟:职务侵占已成为企业经营中不容忽视的风险。
职务侵占:企业发展的“隐形杀手”
职务侵占不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严重威胁企业健康发展。
经济损失与信任危机
以“浪胃仙”IP为例,其创始人游絮因职务侵占被判8年,不仅给公司造成400多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导致IP运营中断,影响力大幅下滑。类似案例在互联网行业屡见不鲜,如某知名电商平台员工利用职务之便侵占公司资产,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企业信用受损
企业信用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石。一旦发生职务侵占案,企业的信用评级将受到严重影响。在招投标、融资贷款、上下游合作等关键环节,不良信用记录将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阻碍。例如,某大型制造企业因内部贪腐案被曝光,不仅失去了多个重要订单,还在政府项目申报中屡屡受挫,企业发展蒙上阴影。
堵住“蛀虫”滋生的温床:企业该如何做?
面对职务侵占这一“顽疾”,企业需要建立系统性的预防机制,从制度层面堵住漏洞。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预防职务侵占的第一道防线。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审批流程,加强对资金流向的监控,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同时,推行财务透明化管理,确保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查。
明确权责利分配
股权架构和利益分配是企业治理的核心。企业应建立动态股权管理制度,通过会议纪要、备忘录等形式明确各方权益。特别是在MCN机构等新兴业态中,更需要对IP账号归属、作品著作权等关键问题作出清晰约定,避免日后产生纠纷。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
企业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体系,包括但不限于:
- 建立反舞弊机制,定期开展廉洁教育
- 完善采购、招标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制度
- 强化信息技术手段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 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员工参与监督
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
企业应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同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对廉洁自律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营造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
行业警示:共建健康生态
职务侵占案的频发,反映出整个行业在内部治理方面存在短板。这不仅是个别企业的风险,更是整个行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加强行业自律
行业协会应发挥引领作用,制定行业规范,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治理。同时,建立行业黑名单制度,对有贪腐记录的人员和企业进行联合惩戒。
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在网红经济、平台经济等新兴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建议加快相关立法进程,明确IP归属、职务作品等关键问题的法律界定,为企业提供清晰的法律指引。
强化社会监督
媒体、公众应积极参与监督,对贪腐行为进行曝光。同时,企业应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定期披露内部治理情况,增强透明度。
职务侵占案的频发,折射出企业内部治理的短板。只有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培育等多管齐下的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这一现象,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