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创中国财务危机:激进扩张与风险管理失衡的警示
融创中国财务危机:激进扩张与风险管理失衡的警示
2025年1月9日,融创中国被中国信达(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在香港提出清盘呈请,聆讯定于3月19日举行。受此消息影响,融创中国股价一度大跌近29%,截至收盘跌幅达25.71%。这一事件不仅反映了融创中国当前面临的严峻财务困境,也暴露出其在管理模式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深层次问题。
危机概述:从辉煌到困境
融创中国近年来的财务状况持续恶化。截至2024年11月30日,融创中国到期未偿付借款本金已达1155亿元,其中银行贷款逾期234.15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逾期741.09亿元,其他有息债务逾期178.60亿元。此外,融创中国新增10项失信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其信用风险。
从销售数据来看,融创中国的经营状况同样不容乐观。2024年全年,融创中国累计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471.4亿元,累计合同销售面积约226.1万平方米,合同销售均价约2.09万元/平方米。这一数据较往年大幅下滑,反映出市场环境的严峻性和企业经营的困难。
激进扩张与风险管理失衡
融创中国的财务危机并非偶然,而是其激进扩张策略与风险管理失衡的必然结果。自2010年上市以来,融创中国凭借其“狼性”风格迅速崛起,通过一系列大型并购和多元化布局,快速扩大规模。2014年,融创中国合同销售金额达到658.5亿元,首次跻身全国房企销售排行Top10;2017年更是杀进Top4。
然而,这种激进扩张策略也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2020年中报显示,融创中国资产负债率为86.56%、净负债率高达149%、现金短债比仅为0.6,三项指标全部踩中“三道红线”。2015年至2020年,融创中国的营业收入和销售规模分别增长10.02倍和7.83倍,但负债规模更是暴涨9.68倍,资产负债率一直高达83%以上。
财务管理漏洞:风险识别与控制的缺失
融创中国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明显漏洞,主要体现在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的不足。面对“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融创中国虽然意识到减负债、降杠杆的重要性,但其应对措施显得被动且效果有限。
2023年,融创中国收入约1542.3亿元,同比增长约59.4%,但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79.7亿元,亏损较上年减少约71.2%。截至2023年12月31日,融创中国的现金余额约246.2亿元,公司连同其合营公司及联营公司的现金余额约620.2亿元,而借贷总额约2778.3亿元,较2022年底减少约205.9亿元。这些数据反映出融创中国在现金流管理和负债结构方面的缺陷。
危机应对与反思:从自救到重生
面对前所未有的财务困境,融创中国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2023年11月,融创中国完成900多亿元的境内外债务重组,成为国内第一家完成境内外债务重组所有流程的头部房企。在资产处置方面,融创中国多次挂牌出售旗下资产,包括武汉甘露山文创城35%股权、无锡融创茂配套酒店、石家庄中央商务区项目80%股权等。
在保交楼方面,融创中国2023年在全国101个城市实现279个项目、31万套房屋交付,交付面积3587万平方米,位居行业前列。2024年,融创中国计划完成超过20万户交付目标,并积极承接保交楼支持政策,多措并举推动项目开发建设。
融创中国的案例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了重要警示。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机制。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