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朱良春创“益肾化瘀法”,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获新突破
国医大师朱良春创“益肾化瘀法”,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获新突破
朱良春,首届国医大师,曾任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在治疗老年痴呆症方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
中医对老年痴呆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老年痴呆症的发生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心、肾功能的正常与否更为关键。脑为“元神之府”,其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强盛的心功能和充足的肾精。心主血脉,心功能正常则血脉通畅,血液能充分营养大脑;肾主骨生髓,肾精充足则能化生脑髓,使脑细胞不致过多凋亡而出现脑萎缩。因此,心肾功能的协调是维持脑功能正常的基础。
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老年痴呆症主要与肝肾亏虚、髓海不足、脾肾两虚、心肝火盛、痰浊阻窍和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这些病理变化与中医理论中的脏腑功能失调相吻合,进一步说明了中医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朱良春的治疗方法:益肾化瘀法
朱良春认为,老年痴呆症的主要病因是肾虚。随着年龄的增长,肾功能逐渐衰退,导致髓海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引发气滞血瘀。因此,他提出益肾化瘀法作为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主要法则。
这一治疗方法的理论依据在于:肾虚会导致气化无源,无力温煦、激发、振动脏气,使脑髓逐渐空虚,脏腑、四肢百骸失其濡养。同时,肾虚还会导致三焦气化不利,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血流不畅,脉道涩滞,从而形成血瘀。肾虚和血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最终导致智能活动障碍,形成痴呆。
益肾化瘀法通过补肾来增强髓海的充盈,同时活血化瘀以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一方法不仅针对症状,更注重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体现了中医“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
临床案例: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
张某某,男,时年66岁。1993年5月4日初诊:原有高血压史,经常头眩、肢麻,近年来记忆力显著减退,头目昏眩,情绪不稳,易于急躁冲动,有时又疑虑、消沉,言语欠利,四肢困乏,腰酸,行走不爽,经常失眠。血脂、血压偏高。CT检查示:脑萎缩、灶性梗塞。诊为“脑血管性痴呆”。苔薄腻,舌衬紫,舌尖红,脉细弦尺弱。
诊断:(肾虚肝旺,痰瘀阻窍型)呆病(西医称为脑血管性痴呆)。
治则:益肝肾、化痰瘀、慧脑窍。
方药:枸杞、菊花各10g,天麻10g,地龙15g,生、熟地各15g,丹参15g,赤、白芍各10g,桃仁、红花各10g,大枣、柏子仁各20g,制胆星8g,仙灵脾15g,炙远志8g,桑寄生20g,生牡蛎20g,甘草4g,10帖,每日1帖煎服。
1993年5月15日二诊:药后头眩、肢麻、失眠均见轻减,自觉言语、行走较前爽利,情绪有所稳定,记忆力略有增强,甚感愉快,并能积极配合体育锻炼。苔薄,脉细弦。前法继进之。上方加益智仁10g,继进10服。
1993年5月24日三诊:诸象均趋好转,遂以上方10倍量制为丸剂,每服6g,每日3次,持续服用以巩固之。
半年后随访:一切正常。
治疗原理与药物作用
朱良春的治疗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补肾药和活血化瘀药物能够从多个层面改善患者的生理状态。补肾药通过调节“脑-髓体轴”发挥作用,改善和恢复脑功能。实验研究表明,补肾中药能够调整神经递质含量、神经递质受体数量,促性腺及性激素含量,单胺氧化酶(MA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含量,从而延缓脑组织衰老。
活血化瘀药物则通过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调节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抗炎。具体来说,这些药物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成分和微循环,增加全身组织、器官血流量,特别是增加脑组织血流和营养,从而改善和延缓脑的衰老,提高其功能。
在上述案例中,枸杞子、地黄、白芍、桑寄生、仙灵脾、益智仁等药物具有补肾作用;地龙、丹参、赤芍、桃仁、红花则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他药物如胆星息风化瘀,远志补心肾、宁神志、化痰滞,菊花清肝明目,龙牡镇摄肝阳,大枣、柏子仁宁心安眠,天麻则既能息风镇痉,又能强筋力、益神,对老年痴呆症具有标本兼治的效果。
学术影响与评价
朱良春在中医界的影响力深远,他的治疗方法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广泛应用。他提出的益肾化瘀法不仅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疗效,还为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使其成为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的重要选择。
朱良春在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健脑散”,最初是为脑震荡后遗症设计的,但因其具有健脑补肾、益气化瘀之功,后来也被用于治疗老年痴呆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创新进一步证明了朱良春在中医治疗老年痴呆症方面的卓越贡献。
朱良春的治疗方法不仅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原则,还结合了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为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他的经验对于提高老年痴呆症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