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以胖为美”:盛世气象下的独特审美
唐朝“以胖为美”:盛世气象下的独特审美
“以胖为美”似乎是唐朝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在现代人追求“高瘦美”的审美标准下,唐朝的“以胖为美”显得格外与众不同。然而,这种审美观念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深深植根于唐朝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之中。
盛唐时期的“丰腴之美”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人物画的代表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画中几位贵族女性姿态柔美、体态雍容,于春夏之交携侍女尽享赏花游园之乐。辽宁省博物馆副馆长董宝厚在解读这幅画时指出,画中的仕女们身着透体博袖敞领宽肥外衣,内着腰身直束至半胸际的曳地长裙,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
这种“丰腴之美”在唐朝达到了极致。最能代表这种审美的莫过于杨贵妃。《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其中,“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杨贵妃的丰腴体态不仅没有成为她的缺点,反而成为她美的象征,深得唐玄宗的宠爱。
“以胖为美”的文化背景
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并非偶然,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密切相关。
国家的繁荣与自信
盛唐时期,国家政治开明、经济基础坚实,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世界丰富。这种盛世景象不仅体现在经济和政治上,也反映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丰腴的体态象征着健康、富足和尊贵,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
开放包容的社会风气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开放包容的朝代之一。女子在唐朝社会中受到的限制较少,可以骑马射箭、识字读书,甚至参加国家性质的考试。这种开放的社会风气也体现在审美观念上,人们更加欣赏健康、自信的女性形象,而不是纤弱的体态。
胡人文化的影响
唐朝时期,胡人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胡人大都健壮,相比于南方人骨骼高大、体态健硕,而唐受胡风影响,无论男女皆以丰腴健壮为目标,以此为美。这种文化交融不仅体现在服饰和音乐上,也深刻影响了唐朝的审美标准。
审美观念的变迁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并非一成不变。在唐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时期,女性的理想体型有一个变化过程。
初唐时期(618-626年):崇尚纤细造型。由于唐朝建立初期国力薄弱,服饰样式主要沿用隋朝,女服样式仍是隋朝时期的小袖高腰长裙,整体造型纤细苗条。
盛唐时期(626-755年):以丰腴华贵为美。这一时期国家政治开明、经济基础坚实,人们物质生活充足,精神世界丰富。这种盛世景象也反映在人们的审美观念中。
中晚唐时期(756-907年):审美观念趋于消极。安史之乱后,国家由盛转衰,贵族通过在服装上用更加奢华放纵的态度,来逃避国家日益衰落的现实。
审美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与现代人追求“高瘦美”的标准形成鲜明对比,这不禁让人思考:美到底是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客观标准,还是随时代变迁的主观感受?
事实上,审美观念具有多样性和相对性。它受到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唐朝的“以胖为美”是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而现代人追求的“高瘦美”则是当代社会审美观念的体现。
这种对比提醒我们,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审美标准,这些标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特征。因此,我们不应该用单一的标准去评判美,而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美。
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不仅体现了唐朝盛世的繁荣与自信,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这种审美观念提醒我们,美是多元的,不应该被狭隘的标准所局限。在现代社会,我们也应该倡导多元化的审美观,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中的美,让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