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文化起源之路——第一张完整的玉文化起源路线图(史前版)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27:23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文化起源之路——第一张完整的玉文化起源路线图(史前版)

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从最初的饰品到后来的礼器,玉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将带你探寻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之路,展现一幅完整的玉文化起源路线图。

整个玉文化起源、融合的过程,就像是一幅城市地铁线路图,演进路线上会时不时来个“换乘”,加入其他文化的元素。

第一条线路:海岱线

海岱地区是中国玉文化演进中重要的融合枢纽和传播推手。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自远古关系密切,又与环太湖流域保持交流,继第一波玉文化高峰后,龙山文化时期快速推动了玉礼制在华夏的普及。

海岱地区在大汶口文化时期(距今约6500-4500年)以前鲜有玉器出现,只有少量的玉制工具(玉斧、玉凿、玉锛)和外文化饰品(璜、玦、珠、绿松石坠)。三大因素推动了海岱地区玉文化的逐步兴盛。

其一,在早期受辽东半岛的影响,认识到玉之美,开始制作越来越多的以绿松石、蛋白石、叶腊石、滑石、蛇纹石为材料的玉石制品,器形仍以环、镯、坠等饰品为主。随后,认识到玉之贵,采用岫玉制作更多的器形。有一款名曰“玉璇玑”(又称玉牙璧)用途不详的玉器,实际上是“胶辽古陆”的特属,起源于辽东半岛,成为海岱地区的特征之一,后传遍华夏,列为夏商朝的玉礼器。最早是一款颈饰,因牙璧的旋角类似风浪旋转,专门用于在祭祀时祈祷风平浪静。


龙山文化玉璇玑

其二,华夏在6000年前后已普遍完成由母系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渡,海岱地区为巩固区域政权形成了一套规范,包括用玉制度、器类、礼玉和葬玉等等——这套规范是中国玉礼制的萌芽。随之,闪石类软玉用量激增,出现了玉斧、玉钺、玉璋、玉铲、玉锛、玉刀等工具类玉器,制玉工艺愈发精进。玉器摆脱了原本的实用功能,成为权力的象征、适用于仪式活动或礼器

其三,在中后期因良渚文化北进,带来了玉琮、玉琮形管、玉璜等玉器和礼玉系统,进一步丰富了海岱地区的玉器形,完善了礼玉制度。晚期,继续受辽东和周边影响,出现了大量仿生型玉器,包括人物和动物造型两类。至龙山文化时期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玉礼制。

第二条线路:北方线

北方由黑龙江、辽东、辽西三个区域组成,三者是一种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又各自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关系。玉玦、玉匕的组合最具特色,遍及我国北方区域和东北亚广泛地区。

最早的玉器于9000年前出现在中俄边界的小南山,已经具备玉玦、玉璧、玉环、玉斧、玉珠、玉匕、玉簪等相对完整的器形和成熟的制玉工艺——发源于贝加尔湖地区距今24000-23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辽东地区盛产岫玉,但在7000年前主要用玉石制造可以实用的斧、锛、凿等工具和小巧的环、管、珠、坠等饰品。当时,还有用滑石制作鸟、鱼、虎、鹰、人形仿生型吊坠和用煤精制作耳珰、球形器、盔形器的组合器物——用于与占卜相关的原始巫术。到距今5000-4000年前,辽东的工具类玉器数量才骤减,玉璜、牙璧、指环、簪、环等装饰类成为主要器形。

辽西是北方玉文化最繁盛的区域,红山文化则是玉文化最鼎盛的时期。辽西自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200-7400年)就注重审美和实用,以玉玦、匕、坠、璧等饰品类玉器为主,其次是玉斧、玉凿,极少出现仿生型玉器。红山文化早、中期基本在继承兴隆洼文化时期的玉器类型。但,晚期(近5000年前)大量出现斜口筒形器(占卜)、动物、人形、兽首、龙凤佩、猪龙等具象形仿生玉雕,以及玉钺、玉斧、璧、联璧、牙璧、环、镯等几何抽象形玉器。

红山文化玉猪龙

辽西本不产玉,玉文化的兴盛在于两点:一是整合。整合了北方区域的制玉技术,辽东的玉石资源和仿生玉器型,还有本地的玉文化。二是巫术。红山文化晚期才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大建坛、庙、积石冢,以巫术为主要形式、以巫觋为沟通媒介、以玉器为事神法器进行祭天、祀神、崇祖——目的是强化神权。

第三条线路:太湖线

环太湖区域是史前玉文化的巅峰,良渚文化是玉文化的集大成者。

太湖地区的新石器文化源远流长、自成系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距今约7000年前,位于浙江省嘉兴市的马家浜文化,制陶业不怎么样,但是葛麻纺织和石器制作的水平相当高。已经形成一套用玉习惯,会用玛瑙、玉髓等玉料,制作玉璜、玉玦、玉镯、玉环等玉器,做工精湛、造型精美。


7000年前马家浜文化制作的玉玦

距今约6000年前,崧泽文化传承其制玉文化、玉料和器形,并新增阳起石——透闪石质软玉、蛇纹石等玉料和玉锁、玉珠、玉管等器形。同期,巢湖地区的凌家滩文化已经在制玉业大放异彩。不仅用料讲究、器形丰富、工艺精湛,而且制玉文化中融入了丰富的内涵。大量出产了玉人、玉龙、玉猪、玉鹰、玉龟等富有原始宗教色彩的玉器。

凌家滩文化玉鹰

然后,距今约5300年良渚文化与崧泽文化一脉相承,一边充分吸收了凌家滩文化的制玉精髓、内涵、以及“团队”,一边吸取了大汶口文化的礼制思想,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不仅创造出丰富的器形,而且发展出一套以玉器标识等级的社会系统和作为祭祀、礼仪器物的礼玉系统,成为华夏步入玉礼制文明的典范。良渚文化礼玉系统后来相继被商周传承。


良渚文化兽面纹玉柱形器

第四条线路:江汉线

江汉平原在距今5000年前专注制陶业,蛋壳彩陶、彩陶纺轮、陶鸡陶羊等陶塑装饰工艺都代表着当时最高的生产水平,但,在制玉业毫无建树。毗邻的洞庭湖流域亦毫无建树。

石家河古城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附属聚落最多的史前城址聚落,修建于距今约5900年,但,距今约4600年原有的文化面貌改变,新文化中开始融入玉元素。

同期,山东龙山文化礼玉制度成熟、东南太湖方向良渚文化礼玉系统成熟,而石家河文化出产多为玉凤、玉人头、玉鹰、玉虎头、玉蝉等具象仿生型玉器,也有璧、璜、管、笄、坠、柄形饰等饰品类和少量锛、凿、钺等工具类——只有巫玉,没有礼玉。玉器必然是文化的载体,显然与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关系不大。

但在石家河文化北界的河南南阳市黄山村的独山脚下,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人就开始利用和雕琢独山玉,并形成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区。距今约6000年前与江汉平原屈家岭文化同步,约5000年前制玉技艺融入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并开始大放异彩,推动了石家河文化雕玉工艺崛起,达到史前制玉工艺极高水准,写实造型的玉器惟妙惟肖,被其他文化视若珍宝。二里头文化、石峁文化、二里岗文化出土的鹰形笄、玉虎头均来自石家河文化。后成为商王朝专属“制玉坊”。

石家河文化遗址分布示意图

第五条线路:甘青线

陇西平原自庙底沟文化解体(距今约5300年)前,与中原地区文化高度一致。玉器选材偏重绿松石,主要制作耳坠、吊坠等饰品,以及镶嵌于器物表面,会采用类玉美石制作斧、锛、刀、凿等,极少使用玉材。同地区土著文化亦以水晶坠、玛瑙珠、绿松石串等饰品为主。

距今约4200年进入齐家文化铜石并用时代,受龙山文化影响,开始玉器领域的疯狂探索,出产了大量装饰类、工具类和礼仪类玉器。1)器形丰富,包括琮、璧、圭、璋、环、璜、联璜环璧、有领环璧、斧、铲、锛、凿、多孔刀等,富有龙山文化特色。2)玉材讲究,工具类选材以甘肃、青海本地玉材为主,礼器类都使用玉质滋润、色泽最好的本地玉或新疆和田玉——成为中国古代大量使用新疆玉材的一个开端,是和田“帝王玉”进入中原的第一站和“玉石之路“的早期开创者。

3)特色鲜明,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一端、射孔上装饰有牛、羊、熊、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等,特色“人面琮“,用射孔代替人嘴,更显生动和张扬。4)工艺精湛,制作精致、器形规整、通体磨光,十分美观,琢工上有圆雕、浮雕、浅浮雕等,造型美观多样,晚期(距今约1600年)玉器上还出现饕餮纹、人面纹、神人兽面纹等。


齐家文化玉琮

齐家文化与古蜀国由岷江相连、仅一岷山相隔,三星堆文化不仅出土了齐家文化代表性玉琮,其制玉工艺与齐家文化加工方法一脉相承,甚至纵目人面青铜器也与齐家文化人面琮神似。

第六条线路:中原/河套线

涵盖中原和河套的整个黄河中游区域,玉文化节奏一致。最早在9000年前,出现质料为绿松石和萤石的坠饰、串珠等饰品类玉器。随后近4500年间,基本为玉环、吊坠、耳坠、玉笄、玉璜等饰品和玉铲、玉凿、玉斧、玉刀、玉钺等工具类玉器,质料仍以绿松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白玉石或大理石。但在距今6000-5000年间,曾出现少量的石钺、石壁、石琮,可能具有礼制性质的石器。


杨官寨遗址石壁

龙山文化早期(距今约4500年),黄河中游地区才出现少量的玉琮、玉璧、玉钺、玉圭等“真玉“礼器(透闪石玉),玉斧与玉钺的组合成为比较固定的礼仪用玉。随后,陶寺文化、石峁文化相继成为玉文化中心,黄河中游地区的玉文化温和繁荣,偶有亮点。(南阳独山玉属石家河文化)

至二里头文化时期,夏朝礼玉系统以多孔刀、牙璋、玉戈、玉镞等兵器类玉器为主,夏都遗址中随葬少量象征兵权的玉器。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玉器作为一种重要的礼器和装饰品,数量和种类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平。夏商周,礼玉系统和礼玉制度均已规范,华夏已经步入玉礼制文明。

回顾玉文化分布图,相比较北、南、东、西的各玉文化繁荣区域,河套和中原地区一直保持“冷静“,这是何缘故?其一,这里曾是彩陶文化最强势的区域,可能仍然保持着以鼍(tuo)鼓、磬等重器和成套彩绘陶器、漆木为礼器的文化传统;其二,各玉文化中心幕后的驱动因素都关乎神权和政权,崇尚巫术才是玉器繁荣的主因,是否重视玉文化取决于执政思路。

考古学界用出土玉器数量来定义“玉文化中心“有失偏颇,真正的中心要用文化影响力来评估。从这个角度看,良渚文化、龙山文化,一个创造了礼玉系统,一个推广了礼玉制度,为中国玉文化创造了更广泛、更长远的价值,不愧是真正的玉文化中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