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城隍庙明代碑刻揭秘:400多年前的海洋抗争与税赋公平
宁德城隍庙明代碑刻揭秘:400多年前的海洋抗争与税赋公平
近日,宁德城隍庙内一块明代碑刻正式移交给蕉城区博物馆,这块重达500公斤的青石碑刻,记录了400多年前宁德人民与海洋抗争、争取税课公平正义的艰辛历程。
碑刻的发现与移交
该碑刻于2014年12月因环城路施工出土,存放于宁德城隍庙近十载。整通碑刻为坚硬的青石材质,碑长约2米,重约500公斤,刻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迄今有447年的历史。近日,在区历史文化街区办、区文体和旅游局、区博物馆以及文史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碑刻正式启运,移交至蕉城区博物馆馆藏,标志着宁德地方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更进一步。
碑刻内容与历史事件
碑刻名为“宁德县奏豁陷海虚粮杂差记”,详细记载了一段宁德人民争取税赋公平的历史。据碑文记载,北宋元祐年间,士民林圭、僧人养誉发起宁德六都赤鉴湖(西陂塘)围垦,围得水田五百多顷。然而,巨潮冲毁塘堤,导致水田复陷为海,但虚粮杂差却没有免除,致宁德百姓不得不承担这些虚粮杂差,导致生活负担加重,苦不堪言。后续濂村、天成二塘也遭巨潮冲毁,复陷为海。所有虚粮杂差再次分摊给宁德一都至十三都,以及二十一都至二十五都的各筑户赔纳。宁德百姓身上的虚粮杂差愈发沉重,再加上倭寇侵扰,难以维持生计。
争取公平的艰辛历程
面对沉重的虚粮杂差负担,宁德士民、知县等各级官员几番上奏朝廷,均无果。隆庆五年(1571年),时任大兴左卫经历的邑人陈言与府军前卫经历的崔廷复,毅然诣阙,力奏免除虚粮杂差。不料皇帝龙颜大怒,认为二人“以小臣不当言事”,挨了廷杖,还下监狱。但敕旨下所司查勘,州县具覆确实,只免去驿站银七百余两。虽然虚粮杂差尚未全部免除,但宁德百姓也得到了些许宽慰。
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
到了明嘉靖、隆庆朝,全国试点实行“一条鞭法”,对局部地区开展丈量田亩、清理虚粮政策,这才结束了西陂塘围垦陷海后,架在宁德人民头上长达几百年虚粮杂差的沉重负担。由此,宁德士民感恩戴德,修建遗爱祠,立碑纪念西陂塘陷海虚粮杂差事件之始末,以及历代为此事奔走努力有功绩者。文史爱好者张兴旺告诉记者,碑刻上的文字与乾隆版《宁德县志》中的《遗爱祠碑文》内容大体相符。据《宁德县志》记载,遗爱祠又称报德祠,当时就建在宁德城隍庙旁边,碑刻应该是立于祠内。有可能是民国时期拆除宁德城墙时,被埋进环城路基之下。
保护与传承
该碑刻的出土发现,对研究宁德明代虚粮杂差制度和社会历史变迁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宁德县奏豁陷海虚粮杂差记》碑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颇高。碑刻详细记录了宁德人民在向海要田,与海洋抗争中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在为减轻虚粮杂差,争取税课的公平正义中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碑刻以其独特方式展示了宁德历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和人民的坚韧精神,为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启示。
随着碑刻移交工作的圆满完成,蕉城区博物馆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让更多人深入了解文物背后故事和历史文化价值,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