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菘”竟是白菜前身?
宋代“菘”竟是白菜前身?
“拨雪挑来塌地菘,味如蜜藕更肥浓。”这是宋代诗人范成大对“菘”的赞美。这里的“菘”,正是我们今天熟知的白菜。从古至今,白菜不仅是一种常见的蔬菜,更凝结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让我们一起探寻“菘”到“白菜”的演变历程。
“菘”的由来:凌冬不凋的品格
“菘”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北宋陆佃的《埤雅》:“菘性凌冬不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其字会意。”这句话揭示了“菘”得名的原因:它像松树一样,能在寒冷的冬季保持生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格。这种特性不仅使“菘”成为冬季蔬菜的重要选择,也赋予了它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宋代,文人墨客对“菘”情有独钟。苏轼曾写下“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蹯”的诗句,将白菜与羊羔、熊掌相媲美,足见其美味。另一位宋代诗人吴则礼则在诗中写道:“拟向山阳买白菜,团炉烂煮北湖羹。”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菘”的美味,也体现了它在宋代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名称的演变:从“菘”到“白菜”
“菘”作为白菜的古称,在唐代就已经出现。据《新修本草》记载,唐代有一种名为“牛肚菘”的蔬菜,这是不结球的散叶白菜的早期形态。到了宋代,“菘”开始被称为“白菜”。北宋诗人吴则礼的诗句“拟向山阳买白菜”是这一名称变化的有力证据。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白菜的描述,进一步印证了名称的演变:“菘即今之白菜,亦谓之白菘,其色白,其味淡,其性寒,其功则通利肠胃,除胸中烦,解酒渴,消食下气,治瘴气,止热气嗽。”这段记载不仅说明了“菘”与“白菜”的关系,还详细描述了白菜的药用价值。
从“菘”到“白菜”,名称的演变反映了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白菜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承载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的孝道文化,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如今,白菜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蔬菜之一。从北方的酸菜炖猪肉,到南方的白菜炒年糕,白菜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它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感。
从“菘”到“白菜”,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变更,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的孝道文化,以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