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发布,老年人健康管理迎来新机遇
《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发布,老年人健康管理迎来新机遇
近日,由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心血管代谢联盟、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治疗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公共卫生医师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高血压防治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传播分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联合制定的《中国动态血压监测基层应用指南(2024年)》正式发布。该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在高血压管理水平上迈出重要一步,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科学、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指导。
高血压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危险因素。《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达27.5%,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治疗高血压的手段越发多样,疗效明显提升,但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是高血压管理的主要阵地,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未来心脑血管疾病发展趋势。
动态血压监测是一种先进的血压监测技术,通过无线一体式设计的监测仪,可以实现24小时自动测量。监测仪通过ESH验证,符合欧洲高血压学会等机构推荐的血压测量标准。监测数据可通过PC软件进行分析,生成详细的血压报告,包括趋势图、统计数据等。设备还具有体位记录功能,可自动记录测量过程中的身体姿势。整体设计注重舒适性和便利性,适合医疗专业人士使用。
与传统血压监测相比,动态血压监测具有以下优势:
- 全面性:能够获取患者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下的血压变化数据,提供更全面的血压信息。
- 准确性:避免了白大衣效应和隐蔽性高血压的影响,数据更加准确可靠。
- 个性化:有助于发现血压波动的特殊模式,为个性化治疗提供依据。
- 便捷性:无线一体式设计,无管无碍,患者佩戴舒适,不影响日常生活。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海南医院党委书记、院长顾志冬教授表示,新《指南》高血压的定义为: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诊室血压≥140/90 mmHg;或家庭血压≥135/85 mmHg;或24h动态血压≥130/80 mmHg,白天血压≥135/85 mmHg,夜间血压≥120/70 mmHg。根据诊室血压升高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心血管风险分层:根据血压水平、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临床并发症以及糖尿病和慢性肾脏病等合并症进行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很高危4个层次。
与2018版指南相比,2024版指南充分体现了近年高血压领域的防治理念、现行政策与防治方法的进展。在篇幅上明显增大,框架拓宽,内容丰富,细节更详,方式求全,接近“百科全书”。
1999年我国发布了第一版《指南》,并分别于2005年、2010年和2018年分别进行了更新,20多年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诊断评估、分级分层、预防干预、治疗管理指南。《指南》在临床一线得到广泛应用,并在我国高血压和慢性疾病管理、基层指南撰写、临床路径制订、医保政策实施等多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王继光教授致辞中介绍了《指南》的发展历程和2024版《指南》的修订过程。
据专家介绍,2024版《指南》具有以下鲜明中国特色:
高血压诊断标准维持140/90 mmHg不变,但强化血压管理以进一步提高高血压控制率的理念得以体现,推荐一般患者(包括65~79岁老年人)诊室血压降至<140/90mmHg,如能耐受应该降至<130/80mmHg。
高血压分级保留3 级高血压。因为我国3级高血压患者超过2000万人,这部分患者的诊断和干预策略与风险较低的1、2级高血压有着显著不同,需要特别关注这部分患者并进行积极监测与治疗,避免发生靶器官损害。
重视高盐饮食、肥胖、增龄等我国重要的高血压危险因素,并分别给出了这些危险因素的干预措施。
采纳了中国人群的相应标准,包括根据中国人群研究结果把超声心动图评估左心室肥厚的左心室重量指数的界值更改为男性≥109g/m2和女性≥105g/m2;纳入了来自中国人群的点尿评估食盐量公式。
充分依据我国自己的高血压研究成果, 超过36%的参考文献第一作者为中国学者,并纳入了中国最新的RCTs结果,如SSaSS(替代盐)、DECIDE-salt(减盐)、CHH(健康饮食)、STEP、CHINOM、ANTI-MASK等研究。
对中医药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2024版《指南》是与时俱进、独具创新的指南,具体新增内容包括:
新增“我国高血压防控计划和项目”章节;
新的血压测量方法:自动诊室血压测量、可穿戴设备血压测量;
提出新的治疗理念:分级、分期、分型;
新增“诊室血压以外的降压治疗目标“,强调诊室外血压以及24小时血压控制在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
治疗性生活方式干预大篇幅更新,更多基于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建议更为具体可行;
新的降压治疗方法,包括替代盐、ARNI、MRA、内皮素双受体拮抗剂、中医药、RDN、SGLT2i/GLP-1RA等;
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危险因素中增加”心率增快”和”高尿酸血症”,并在 “相关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处理”章节对应新增“心率控制”和“降尿酸治疗”;
新增“改善和逆转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章节,指出靶器官损害评估应成为高血压患者随访的重要内容;
新增“高血压的特殊表型”章节,包括白大衣性高血压、隐蔽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夜间高血压、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和单纯舒张期高血压;
新增6种合并临床情况的高血压处理(认知障碍、肥胖、抗肿瘤治疗、COPD、免疫系统疾病、心理障碍);
新增2种继发性高血压类型(结蹄组织病与高血压、血液疾病与高血压)。
新增“高血压互联网医疗”章节;
其它大篇幅更新的内容还包括:我国高血压人群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器械治疗、 肾实质性高血压、OSAS、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社区高血压的防治策略及规范化管理。
据专家介绍,自2022年第一次修订工作会开始,至更新修订完成,共进行了20几场研讨会议,63名专家参与了撰稿,超过110名专家参与了指南修订建议和研讨。2024版指南全文14万字,参考文献765篇,凝聚了众多专家的智慧,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独具创新的指南,兼具教育性和实用性,适合专业与基层医疗及防治人员共同参考学习。
该指南的发布将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更科学、规范的动态血压监测指导,有助于提升高血压的早期发现与管理能力,为老年人带来更好的健康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