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锋教授:重新定义肝癌癌前病变,中国专家为提高生存率带来新希望
夏锋教授:重新定义肝癌癌前病变,中国专家为提高生存率带来新希望
“肝癌是全球致死率第二高的恶性肿瘤,而中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4%,远低于日本的60%以上。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肝癌患者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的机会。
在近期召开的CSCO肝癌整合大会上,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夏锋教授分享了最新的肝癌癌前病变研究成果,为提高中国肝癌5年生存率带来了新的希望。
肝癌防治新突破:重新定义癌前病变
夏锋教授指出,中国约80%的肝癌患者遵循着一条共同的临床发展路径:从慢性乙型肝炎演变为肝硬化,最终进展为肝癌。在这一肝硬化过程中,结节增生是一个关键环节,其中部分患者会进一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结节,包括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种。特别是高级别的不典型增生结节,其癌变率极高,因此被视为肝癌的极高危人群。
近年来,肝细胞腺瘤(HCA)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攀升。研究表明,β-连环蛋白(β-catenin)高表达的HCA同样具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基于这些现状,夏锋教授提出了肝癌癌前病变的新概念,建议将低度异型增生结节(low-grade dysplastic nodules,LGDN)、高度异型增生结节(high-grade dysplastic nodules,HGDN)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高表达的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s,HCA)定义为HCC的癌前病变。
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肝癌癌性病变,进而降低肝癌发病率和提高5年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早筛早治: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国家癌症中心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6种常见恶性肿瘤中,肝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4.4%,位列倒数第二,远低于整体平均生存率44%。造成这一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肝癌患者中有约70%在发病时肿瘤直径小于3 cm,80%小于5 cm,因此多数能获得外科根治,从而提高了生存率。相比之下,中国肝癌患者发现时多已处于中晚期,失去了外科根治的机会。
针对这一现状,早诊早治成为提高中国肝癌5年生存率的关键。近年来,中国预防医学会和中华医学会等研究机构已发布了一系列肝癌筛查指导性指南和专家共识,明确了肝癌高危人群,并建议对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超声、甲胎蛋白(AFP)或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的筛查,以提高早期诊断率。
肝癌高危人群:谁需要特别关注
我国肝癌高危人群主要包括具有以下特征的人群:
- 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 过度饮酒
- 肝脂肪变性或代谢功能障碍相关性肝病
- 饮食中黄曲霉毒素B1的暴露
- 其他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硬化
- 有肝癌家族史
高危人群主要是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专家建议,肝癌高危人群应至少每隔6个月通过甲胎蛋白检查、肝脏超声检查进行一次筛查。除了提升高危人群主动定期筛查的意识外,也需要医疗机构健全筛查服务管理体系,做好长期监测随访。
未来展望:从中国共识到全球标准
夏锋教授表示,肝癌癌前病变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当前临床与基础研究的成果,但此领域仍存在诸多未解之谜。例如,肝癌癌前病变的界定尚不十分明确,全球范围内尚未达成完全共识,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涌现。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来看,肝癌癌前病变的探究仍需更深入的探索,以提供更多有力的基础研究证据。
在临床研究方面,尽管中国已提出肝癌癌前病变的概念,并且中国专家共识的英文版已投稿至国外英文杂志待发表,但我们仍希望结合国外专家的经验,未来能够达成国际间关于肝癌癌前病变的共识,甚至制定出指导全球肝癌癌前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指南。
夏锋教授强调,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将为中国肝癌的防治开辟新的途径,有望降低肝癌的发病率,并整体提升肝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实践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在肝癌防治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突破,为全球肝癌防治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