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上映 | 关于艺术纪录片《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的19个冷知识
正在上映 | 关于艺术纪录片《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的19个冷知识
波提切利的画不是油画,而是以蛋彩画为主。他与达·芬奇是同门,都是委罗基奥的学生。他的作品中多数是镶板画,因木板脆弱而很少外出巡展。《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意大利国宝级作品,不能出境。
正在上映的艺术纪录片《波提切利,佛罗伦萨和美第奇家族》为观众带来了这位文艺复兴时期重要艺术家的生平与作品介绍。虽然院线排片不多,但能在大银幕上欣赏这些艺术瑰宝,无疑是一种难得的视听体验。本文整理了关于波提切利及其作品的19个冷知识,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位艺术家及其创作背景。
《春》,局部
波提切利的艺术特色与作品
画材特点:波提切利的画作并非油画,而是以蛋彩画为主。蛋彩画使用蛋清和蛋黄作为调色剂,干燥速度快,画面边界清晰。这种技法在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十分流行。
师承关系:波提切利与达·芬奇是同门师兄弟,他们的老师是韦罗基奥。值得注意的是,韦罗基奥还培养了拉斐尔和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
作品巡展:由于多数作品是镶板画,经过数百年岁月洗礼,木板已经非常脆弱,因此很少外出巡展。
国宝级作品:《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作为意大利国宝级艺术品,从未离开过本国展出。
《春》
- 珍贵材料:在《维纳斯的诞生》中,维纳斯头发上的金色颜料是23K金粉,彰显了作品的奢华与精致。
《维纳斯的诞生》
- 巡展经历:纪录片中出现的《维纳斯和半人马》是波提切利作品中为数不多能够出国展览的,曾在上海东一美术馆展出,并作为展览海报展示。
与美第奇家族的关系
赞助关系:洛伦佐·美第奇是波提切利最有力的赞助人,也是他最喜爱的艺术家。
经济支持:波提切利曾获得高达40个金弗罗林的订单,而1个金弗罗林的纯金含量约为3.5克,可见其作品价值之高。
社交圈子:波提切利与朱利亚诺关系密切,他们经常一同宴饮、玩乐,并在美第奇宫殿共同生活。
竞争关系:当时,吉兰达约是波提切利的主要竞争对手,许多贵族更倾向于选择吉兰达约的作品。
代表作品与创作特色
成名作:《三王来朝》是波提切利的第一幅全尺寸画作,不仅展现了惊人的画功,还将美第奇家族成员巧妙地融入画面中。特别的是,波提切利还在画面最右边画上了自己,直视观众。
《春》的细节:这幅作品中,画面右侧的西风之神与花神形象,据传是以朱利亚诺的爱人西蒙娜塔为原型。画中描绘了超过170种、500多枚花朵,被誉为“花的百科全书”。
先锋精神:波提切利在当时就已展现出先锋性,艺术史学家瓦萨里曾批评他画了太多裸体女性,并指责他“生活严重不检点”。
创作高峰期:波提切利在35岁时创作了《春》和《维纳斯的诞生》两幅传世名作。
洛伦佐的喜好:《战神和维纳斯》是“豪华者”洛伦佐特别喜爱的作品。
创作环境:波提切利并不局限于画室创作,他还经常在教堂、宫殿等不同场所现场作画。
作品流传:由于政变和“虚荣之火”的影响,波提切利的许多作品未能流传至今。
缪斯女神:西蒙内塔是波提切利多次描绘的模特,被认为是当时的“第一美人”。
深度解读与历史背景
蛋彩画技法:在纪录片中,观众可以看到波提切利使用蛋彩画技法取颜料的动作。蛋彩画干燥速度快,画家难以进行重画或色彩叠加,因此画面呈现出硬朗清晰的边界。而纯粹的油画技法则是从达·芬奇开始普及的。
展览复制品:东一美术馆曾展出《春》和《维纳斯的诞生》的顶级复制品,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欣赏这些杰作。
东一美术馆 纪录片
帕齐阴谋:在“帕齐阴谋”事件后,洛伦佐委托波提切利在德拉西尼奥列宫创作大型壁画,以纪念这一事件。波提切利花费三个月完成这幅作品,获得了40个金弗罗林的报酬。
植物学细节:植物学家研究发现,《春》中描绘的植物多达130种可辨识的现实植物。例如,维纳斯背后的香桃木象征着情欲与婚姻,而画面中的橘子树则象征着美第奇家族。
《三王来朝》中的家族肖像:在这幅作品中,波提切利巧妙地将美第奇家族成员融入画面,包括科西莫、皮耶罗、乔瓦尼、洛伦佐和朱利亚诺。
瓦萨里的记载:艺术史学家瓦萨里的《名人传》中详细描述了波提切利的生平,包括他少年时期的厌学和对艺术的热爱。他的绰号“波提切利”(意为“小桶”)源于他曾跟随一位金匠学徒的经历。
《三王来朝》中的波提切利
- 西蒙内塔的故事:西蒙内塔是波提切利多次描绘的模特,她于1469年嫁给佛罗伦萨的贵族,并在短短7年内赢得了全城人的爱戴。她的早逝(23岁)对波提切利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一生未娶,将全部情感倾注于画作中。
《春》,局部
西蒙内塔
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波提切利的创作深受新柏拉图主义思想影响,这种哲学认为美是永恒不变的,这在《维纳斯的诞生》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宗教影响:关于波提切利是否皈依了萨伏那罗拉,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相关链接与参考
- 纪录片院线有少量排片,B站也有无字幕版本可供观看。
- 参考书籍:《大师导读:从波提切利到梵高》《波提切利画传》《审美力》《文明的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