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描写春雪的七律,技法高超,惟妙惟肖,让人遐想不尽
两首描写春雪的七律,技法高超,惟妙惟肖,让人遐想不尽
早春时阴晴不定,气温也忽高忽低。有时艳阳高照,热气蒸腾,人们只好敞开身上的绒衣;有时寒潮侵袭,冷雨骤降,大家又不得不添加冬衣。
春天也时常会降下瑞雪,唐代诗人韩愈就曾吟诵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宋代才子陆游也曾写过江云垂野雪如簁、闰岁春来特地迟,字里行间都展现出一种喜悦之情。
同样的景象可能引发不同的感受,不过古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春雪仿佛都有相似的情怀。下面分享两首描写春雪的七律,技法高超,惟妙惟肖,让人遐想不尽。
奉酬端公春雪见寄
中唐 · 杨巨源
造化多情状物亲,剪花铺玉万重新。
闲飘上路呈丰岁,狂舞中庭学醉春。
兴逸何妨寻剡客,唱高还肯寄巴人。
遥知独立芝兰阁,满眼清光压俗尘。
杨巨源,字景山,唐代贞元年间进士,曾任国子司业,晚年辞官归隐,食禄终身。端公是对侍御史的别称。这首诗乃是酬答之作,描绘了一场春雪,也委婉地表达出诗人对好友的崇敬之情。
老天爷似乎非常多情,塑造的万物也显得极其亲近。一场春雪,宛如上天在剪花铺玉,让大自然中的万千景象变得更加清新。雪花在落地途中悠闲地飘飞,大地上也呈现出丰年的祥瑞景象;春雪在庭院中尽情狂舞,好像大醉了一场。
美妙迷人的雪景,让端公逸兴遄飞,他谱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并寄赠给诗人。作者赞美对方情怀高洁,又何妨追寻东晋隐士戴逵。诗人在遥远的地方,想象朋友在雅致的亭阁里静静地伫立;在皑皑白雪的衬托下,其炯炯有神的目光,更彰显出超凡脱俗的气质。
前两联描绘雪景,作者用“状物清、万重新”,以及“闲飘、狂舞”等词语,细腻地刻画出春雪的景象,也毫不掩饰地抒写了作者的喜悦之情。“剪花铺玉”,比喻形象;“学醉春”,又采用了生动的拟人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一场春雪过后的祥瑞场景。
后两联虽然并未进一步展现雪景,描写内容却依然与春雪有关。正因为这场瑞雪激发了才子们的诗情,才让彼此可以相互欣赏对方的诗作,从而也使得才子更加钦佩端公高洁品行和脱俗气质;“芝兰阁,压俗尘”,更委婉地传达出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和少府崔卿微雪早朝
中唐 · 王建
蓬莱春雪晓犹残,点地成花绕百官。
已傍祥鸾迷殿角,还穿瑞草入袍襕。
无多白玉阶前湿,积渐青松叶上干。
粉画南山棱郭出,初晴一半隔云看。
王建曾担任陕州司马,人称“王司马”,乃是与张籍齐名的乐府诗人。他创作过一百多首反映宫廷生活的宫词,也撰写了很多刻画风景名胜的诗篇。这首诗描写诗人早朝时赏雪的经历,技巧高超,值得一读。
大明宫前的蓬莱池边白雪飘飞,从夜到晓,地面却始终未见积雪。雪花围绕着正在上朝的百官,在空中纷纷扬扬地舞动,最后终于依依不舍地落到地上。宫殿的一角,春雪已经现身于祥鸟的身旁;人们又在瑞草丛中、官员的袍服里,惊喜地寻觅到这些宛如精灵的雪花。
大殿的台阶上显得湿漉漉的,却没有太多的积雪;干燥的松枝上,积雪反而逐渐增多。宫殿对面的群山银装素裹,慢慢地显示出清晰的棱郭(即轮廓);雪后初晴,云开日出,此时的大地粉妆玉砌,更令人赏心悦目。
作者首先按照时间的先后描述春雪,雪花落地后随即融化,地面很难发现残雪,唯见空中不断地飘着鹅毛般的白雪。接下来诗人又从空间的分布,继续描述雪景。白雪时而出现在大殿一角,时而又转入芳草地中,让人眼花缭乱。“已傍、还穿”是指虽无积雪,而又飘飞未止,金圣叹曾因此夸奖其宛如天女散花。
颈联采用对比手法,通过“阶前湿、叶上干”的描述,细腻地刻画出不同区域的雪景。“白玉”既是比喻,又与“青松”对仗,可谓技法高妙。结尾则为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作者并未刻意描述景物的形似,而是突出局部,并加以精妙刻画,令人如临其境,堪为佳作!